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国史讲话全本

2021-02-26 19:10:26 百科
国史讲话全本

国史讲话全本

《国史讲话全本》是中国现代学术大师,古史辨学派创始人,中国现代民俗学、历史地理学奠基人顾颉刚所撰的着作。

基本介绍

  • 书名:国史讲话全本
  • 作者:顾颉刚
  • 页数:680
  • 定价:111元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7
  • 装帧:精装
  • 开本:32开 150*195
  • 字数:420千字
  • 纸张:胶版纸

编辑推荐

名师讲义,可读可信:民国最好的历史老师,钱穆、谭其骧、童书业、杨向奎、白寿彝等大批史学名家的培养者和提携者,胡适、郭沫若、余英时等新旧各派公认的学术领袖,毛泽东钦定二十四史点校主持、历史学家顾颉刚权威撰写
小说笔法,正说历史:它是一位历史学家对死板学术体裁的背叛,是用活泼的通俗体裁撰写的一套历史“小说”
关乎华夏的血脉与成长:三皇五帝夏商周,是最早的中国和最初华夏的诞生;春秋,是野蛮到文明的过渡,是不同种族混合而成中华民族的时代;辽宋夏金元,是中华民族内部族群竞争最激烈的时代,也是中华文明大踏步演进的时代

内容简介

先说上古。
中国文化的底层在哪里?三皇五帝的传说到底有几分真实?“玄鸟生商”的神话与朝鲜人和满人的神话相近,意味着什幺?拥有羌族血统的周人得到中原后,为何将自己的民族称为“诸夏”?周人为什幺要区别“夷”“夏”?作为“十三经”之首的《周易》,是怎幺发明的?中国人为什幺将“国”叫做“国家”?……几千年上古史,诉说的是中华祖先的血脉与传奇。
再说春秋。
公元前712年,鲁国大臣羽父派了一个刺客,将鲁隐公刺死。公元前611年,襄夫人派了一位刺客,将自己的孙子宋昭公刺死。公元前607年,晋国权臣赵盾的族人,将晋灵公刺死。类似这样的弒君故事,在春秋时期为什幺频频上演?春秋五霸谁最名副其实,谁是徒有其名?戎狄蛮夷是如何渐渐融入而成新的“华夏”?古代的贵族是文质彬彬的君子还是赳赳武夫?春秋最着名的美食是什幺?……三百年春秋史,讲的是野蛮到文明的过渡,中华民族的初生。
再说宋蒙。
繁华绝世、武力显赫的宋朝,为何总是受到异族的压制?或者也可以反过来一问,总是受到异族侵迫的宋朝,为何还能繁华绝世?从杯酒释兵权、机关算尽的赵匡胤,到凭两千人起事、气吞万里的阿骨打,从一统八部、摧枯拉朽的阿保机,到东征西讨、天下臣服的铁木真,宋辽夏金元如何轮番征战天下?他们的崛起、壮大与衰落之路有何异同?为何中国各族的争存,会在这三百年达到一个高潮?……三百年宋蒙史,则让后人不由得发出一声感叹,历史的发展趋势虽属必然,却充满了巧合与无奈。

目录

《国史讲话:上古》目录
·导读
··代序
·前编
中国古代史述略
·正编
前记
第一章中国一般古人想像中的天和神
第二章商周间的神权政治
第三章德治的创立和德治说的开展
第四章商王国的始末
第五章周人的崛起及其克商
第六章周室的封建及其属邦
第七章西周的王朝
第八章渐渐衰亡的周王国
第九章齐桓公的霸业
第十章秦与晋的崛起和晋文公的霸业
第十一章 楚庄王的霸业
·编后记
《国史讲话:春秋》目录
·导读
·正编
第一章三代的略史与周的变迁
第二章春秋以前的列国世系
第三章郑国独强时代
第四章郑的中衰与齐的始强
第五章所谓“尊王攘夷”事业的背景
第六章齐桓霸业
第七章晋秦的崛起与其争霸
第八章楚宋争衡与周室内乱
第九章城濮之战与晋文霸业
第十章秦晋的冲突与晋襄继霸
第十一章晋的中衰
第十二章楚的强盛与狄的衰亡
第十三章晋楚第一次和平盟约的订立与撕破
第十四章晋的内乱与悼公复霸
第十五章晋楚第二次和平盟约的订成
第十六章中原和平时期中的各国内政的变迁
第十七章社会组织的变动与学者阶级的出现
第十八章北方政局的终结
第十九章南方的混战与吴的衰亡
第二十章结论
·附编
第一章春秋时的农民生活与商工业
第二章封建社会的组织与其动摇
第三章男女关係与婚姻习惯
第四章世族与世官制度
第五章地方制度与城邑建筑及人口
第六章军制
第七章爵位与官制
第八章教育与刑法
第九章宗教与学术
第十章礼俗及其他
附录一 春秋史课试题(民国二十六年一月)
附录二 春秋史课试题(民国二十六年六月月)
·编后记
《国史讲话:宋蒙三百年》目录
·导读
·正编
宋代的统一
契丹势力的南渐(上)
契丹势力的南渐(中)
契丹势力的南渐(下)
西夏的始末
女真的勃兴(上)
女真的勃兴(下)
蒙古的立国(上)
蒙古的立国(下)
蒙古领土的扩张(一)
蒙古领土的扩张(二)
蒙古领土的扩张(三)
·附编
群雄的削平和澶渊之盟
西夏勃兴和推行新法
书院的建设和学派的蔚起
金兴辽亡和宋室南渡
蒙古的兵力和亚欧的交通
元朝的政治与特种文学
附录 编纂国史讲话的计画
·编后记

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中国现代学术大师,古史辨学派创始人,中国现代民俗学、历史地理学奠基人。先后在厦门、中山、燕京、北大等多所大学任教授,曾创办朴社、民俗学会、禹贡学会等,主编《燕京学报》《禹贡半月刊》等。1954年后历任中国(社会)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他是钱穆的伯乐,谭其骧、童书业、杨向奎、侯仁之、白寿彝、胡厚宣、王钟翰、徐文珊、张维华、冯家昇、朱士嘉、郑德坤、王树民、胡道静、程应镠、刘起釪、方诗铭、黄永年等史学名家共同的老师。
他是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届人文组院士还有胡适、冯友兰、金岳霖、傅斯年、陈寅恪、陈垣、梁思成、郭沫若等27人。
1954年,毛泽东提议点校《资治通鉴》,钦点他参加“标点《通鉴》小组”,他是总校对。
1971年,经周恩来提议、毛泽东批准,他受命主持校点“二十四史”工作。
2015年4月8日,李克强总理为他的“古史层累说”做新解:“顾颉刚提出了一个‘古史层累说’,其实正面理解应当说,每代人都有积累、有发展、有丰富。如果后人累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当代社会、有利于中华民族未来发展,那我们何乐而不接受呢?”
他出身江南第一读书人家,是一位着名藏书家,藏书总计46000余册,其中线装书约6000部。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