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一个世袭王朝,分为“西周”(公元前1122年-前771年)与“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和丰京,成王时期建设洛邑;西周末年,周平王姬宜臼从镐京东迁洛邑后,史称东周。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周王朝存在的时间从约前1122年至前256年,共传30代37王,总计存在约为867年。其中西周是中国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世袭封建制王朝。史书常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周室
- 【拼音】:zhōushì
- 读音:ㄓㄡ ㄕˋ
- 出处:《过秦论》
词语注音
zhōu shì ㄓㄡ ㄕㄧˋ 周室
词语解析
周室
【拼音】zhōushì
【英文】igrave;the kingdom in the Zhou Dynasty
【举例】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汉]贾谊《过秦论》
周室来源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一个世袭王朝,分为“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与“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成王时期建设洛邑;西周末年,周平王姬宜臼从镐京东迁洛邑后,史称东周。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周王朝存在的时间从前1122年至前256年,共传30代37王,总计存在约为867年。周朝是中国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世袭奴隶制王朝。史书常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
周室天子
谥号 | 姓名 | 在位时间 | 都城 |
周人始祖 | |||
黄帝 | 约前2700年—约前2600年 | ||
玄嚣 | |||
帝喾 | |||
先王时期 | |||
姬弃 | 邰 | ||
姬台玺 | 邰 | ||
姬叔均 | 邰 | ||
姬不窋 | 北豳 | ||
姬鞠 | 北豳 | ||
姬公刘 | 豳 | ||
姬庆节 | 豳 | ||
姬皇仆 | 豳 | ||
姬差弗 | 豳 | ||
姬毁隃 | 豳 | ||
姬公非 | 豳 | ||
姬高圉 | 豳 | ||
姬亚圉 | 豳 | ||
姬公叔祖类 | 豳 | ||
周太王 | 姬古公亶父 | 周原 | |
周王季 | 姬季历 | 周原 | |
周文王 | 姬昌 | 约前1099年—约前1061年 | 丰京 |
西周时期 | |||
周武王 | 姬发 | 约前1050年—约前1045年 | 镐京 |
周成王 | 姬诵 | 约前1044年—约前1008年 | 镐京 |
周康王 | 姬钊 | 约前1007年—约前982年 | 镐京 |
周昭王 | 姬瑕 | 约前981年—约前963年 | 镐京 |
周穆王 | 姬满 | 约前962年—约前908年 | 镐京 |
周共王 | 姬繄扈 | 约前907年—约前896年 | 镐京 |
周懿王 | 姬囏 | 约前895年—约前871年 | 镐京 |
周孝王 | 姬辟方 | 约前870年—约前862年 | 镐京 |
周夷王 | 姬燮 | 约前861年—约前854年 | 镐京 |
周厉王 | 姬胡 | 约前853年—前841年 | 镐京 |
共和 | 前841年—前828年 | 镐京 | |
周宣王 | 姬静 | 前828年—前782年 | 镐京 |
周幽王 | 姬宫涅 | 前781年—前771年 | 镐京 |
周携王 | 姬伯服 | 前770年—前750年 | 惠邑 |
东周时期 | |||
周平王 | 姬宜臼 | 前770年—前720年 | 洛邑 |
周桓王 | 姬林 | 前720年—前697年 | 洛邑 |
周庄王 | 姬佗 | 前697年—前682年 | 洛邑 |
周釐王 | 姬胡齐 | 前682年—前677年 | 洛邑 |
周惠王 | 姬阆 | 前677年—前675年 | 洛邑 |
王子颓 | 姬颓 | 前674年—前673年 | 洛邑 |
周惠王复位 | 姬阆 | 前673年—前652年 | 洛邑 |
周襄王 | 姬郑 | 前652年—前619年 | 洛邑 |
周顷王 | 姬壬臣 | 前619年—前613年 | 洛邑 |
周匡王 | 姬班 | 前613年—前607年 | 洛邑 |
周定王 | 姬瑜 | 前607年—前586年 | 洛邑 |
周简王 | 姬夷 | 前586年—前572年 | 洛邑 |
周灵王 | 姬泄心 | 前572年—前545年 | 洛邑 |
周景王 | 姬贵 | 前545年—前520年 | 洛邑 |
周悼王 | 姬猛 | 前520年 | 洛邑 |
周敬王 | 姬丐 | 前520年—前477年 | 洛邑 |
周元王 | 姬仁 | 前477年—前469年 | 洛邑 |
周贞定王 | 姬介 | 前469年—前441年 | 洛邑 |
周哀王 | 姬去疾 | 前441年 | 洛邑 |
周思王 | 姬叔 | 前441年 | 洛邑 |
周考王 | 姬嵬 | 前441年—前426年 | 洛邑 |
周威烈王 | 姬午 | 前426年—前402年 | 洛邑 |
周安王 | 姬骄 | 前402年—前376年 | 洛邑 |
周烈王 | 姬喜 | 前376年—前369年 | 洛邑 |
周显王 | 姬扁 | 前369年—前321年 | 洛邑 |
周慎靓王 | 姬定 | 前321年—前315年 | 洛邑 |
周赧王 | 姬延 | 前315年—前256年 | 洛邑 |
周室九鼎
九鼎,据传是大禹在建立夏朝以后,用天下九牧所贡之金铸成九鼎,象徵九州。商代时,对表示王室贵族身份的鼎,曾有严格的规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而天子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时行九鼎大礼。因此,‘鼎’很自然地成为国家拥有政权的象徵,进而成为国家传国宝器。据说,秦灭周后第二年即把周王室的九鼎西迁鹹阳。但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时,九鼎已不知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