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仪器分析

2021-06-01 19:29:20 百科

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仪器分析

《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仪器分析》共分12章,重点介绍了可见和紫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吸收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电化学分析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离子色谱法等常用仪器分析方法,对方法的基本原理、主要特点、仪器结构、实验方法和套用技术等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同时还扼要介绍了萤光分析法、流动注射分析法、核磁共振波谱法、质谱法以及仪器联用技术。

基本介绍

  • 书名: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仪器分析
  •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 页数:357页
  • 开本:16
  • 定价:39.00
  • 作者:李赞忠 李继睿
  • 出版日期:2010年7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7122083993, 9787122083999 
  • 品牌:化学工业出版社

内容简介

《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仪器分析》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工业分析与检验、套用化学、化工、环保、製药、轻工等专业的仪器分析课程的教材,也可供地质、冶金、农林、食品等相关专业的师生和分析工作者参考。

图书目录

第1章 仪器分析概述
1.1 仪器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1.1.1 仪器分析的内容
1.1.2 仪器分析的方法
1.2 仪器分析的特点及局限性
1.2.1 仪器分析的特点
1.2.2 仪器分析的局限性
1.3 仪器分析的发展及趋势
1.3.1 仪器分析的发展过程
1.3.2 仪器分析的发展趋势

第2章 可见(Vis)和紫外(UV)分光光度法
2.1 光的性质
2.2 物质的颜色与其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2.3 吸收(光谱)曲线
2.4 光的吸收定律
2.4.1 朗伯-比耳定律
2.4.2 偏离朗伯-比耳定律的原因
2.4.3 目视比色法
2.5 分光光度计
2.5.1 分光光度计的组成
2.5.2 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分类
2.6 显色与显色条件的选择
2.6.1 显色反应及显色剂
2.6.2 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
2.7 测量条件的选择
2.7.1 入射光波长的选择
2.7.2 参比溶液的选择
2.7.3 吸光度範围选择与控制
2.7.4 比色皿的使用
2.8 分光光度法的套用
2.8.1 定量分析
2.8.2 酸硷离解常数的测定
2.8.3 配合物组成及稳定常数的测定
2.9 紫外分光光度法
2.9.1 紫外吸收光谱的产生
2.9.2 紫外吸收光谱法的影响因素
2.9.3 紫外吸收光谱法的套用
技能训练2-1 锅炉给水中铁含量的测定
技能训练2-2 丁二酮肟法测定镍的含量
技能训练2-3 尿素中缩二脲含量的测定
技能训练2-4 水中磷酸盐含量的测定
技能训练2-5 水中挥发酚的测定
技能训练2-6 混合液中钴和铬双组分含量测定
技能训练2-7 邻二氮菲法测铁条件探讨(开放性实训)
技能训练2-8 快速测定水果蔬菜中维生素C含量
技能训练2-9 锅炉水及冷却水硝酸盐的含量测定
技能训练2-10 双波长法测定三氯苯酚存在时的苯酚含量
技能训练2-11 紫外吸收光谱法测定APC片剂中乙醯水杨酸的含量
思考题
习题

第3章 红外光谱法(IR)
3.1 概述
3.2 红外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3.2.1 红外光及红外光谱
3.2.2 分子的振动能级与振动频率
3.2.3 红外吸收光谱产生的必要条件
3.2.4 分子的基本振动形式
3.2.5 影响吸收谱带位置和强度的因素
3.3 各类有机物基团的特徵吸收频率
3.3.1 分子结构与吸收带之间的关係
3.3.2 各种官能团的吸收频率範围
3.3.3 各种有机物的特徵吸收
3.4 红外光谱仪
3.4.1 色散型红外光谱仪
3.4.2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3.5 红外光谱在有机物结构分析中的套用
3.5.1 试样的製备
3.5.2 红外光谱的套用
3.5.3 光谱解析的一般程式
技能训练3-1 苯甲酸的红外光谱测定
技能训练3-2 红外光谱对未知样品的定性分析
技能训练3-3 醛和酮的红外光谱
习题

第4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
4.1 概述
4.2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4.2.1 原子吸收光谱的产生
4.2.2 原子吸收光谱与原子结构
4.2.3 原子吸收光谱轮廓
4.3 原子吸收光谱的测量
4.3.1 积分吸收
4.3.2 峰值吸收
4.3.3 实际测量
4.4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4.4.1 光源
4.4.2 原子化技术
4.4.3 光学系统
4.4.4 检测器
4.4.5 数据处理系统
4.4.6 仪器验收方法及指标
4.4.7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4.5 定量分析方法
4.5.1 标準曲线法
4.5.2 标準加入法
4.5.3 测定结果的评价
4.6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套用技术
4.6.1 样品的处理
4.6.2 标準样品溶液
4.6.3 干扰及其抑制方法
4.6.4 最佳测定条件的选择
4.6.5 火焰原子吸收法最佳条件选择
4.6.6 石墨炉分析最佳条件选择
4.7 原子萤光光谱法简介
4.7.1 基本原理
4.7.2 原子萤光光谱的产生及类型
4.7.3 原子萤光光谱仪构造
技能训练4-1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灵敏度和自来水中钙、镁的测定
技能训练4-2 标準加入法测定水样中铜的含量
技能训练4-3 土壤中镉的测定
技能训练4-4 原子吸收法测人发中锌含量
技能训练4-5 冷原子吸收光度法测定头髮中汞的含量
技能训练4-6 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法测定食品和饮用水中的微量铅
技能训练4-7 食品中铅、镉、铬的测定(开放性实训)
思考题
习题

第5章 原子发射光谱法(AES)
5.1 电浆、电弧和火花光源
5.1.1 电感耦合电浆光源
5.1.2 电弧和火花光源
5.2 摄谱法
5.2.1 摄谱仪
5.2.2 光谱乾板
5.2.3 定性分析
5.2.4 半定量分析
5.2.5 定量分析
5.3 光电直读光谱法
5.3.1 光电光谱仪
5.3.2 全谱直读电浆光谱仪
5.4 定量分析
技能训练5-1 矿泉水中微量元素的测定
技能训练5-2 微波等离子炬原子发射法测定水中的镁和锌
技能训练5-3 原子发射光谱法——摄谱法
习题

第6章 电化学分析法(EM)
6.1 电化学分析法概述
6.1.1 基本概念和术语
6.1.2 电化学分析法的分类
6.1.3 电化学分析法的特点和套用
6.2 电位分析法基本原理
6.2.1 电位分析法概述
6.2.2 电位分析法理论依据
6.2.3 参比电极
6.2.4 金属基指示电极
6.3 离子选择性电极与膜电位
6.3.1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基本构造
6.3.2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膜电位
6.3.3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主要性能指标
6.3.4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类型和套用
6.4 直接电位法
6.4.1 pA(pH)值的实用定义
6.4.2 离子浓度的测定条件
6.4.3 定量分析方法
6.4.4 常用酸度计和离子计的使用
6.4.5 影响直接电位法準确度的因素
6.5 电位滴定法
6.5.1 电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特点和套用
6.5.2 电位滴定法实验装置及电极的选择
6.5.3 电位滴定实验方法及滴定终点的确定
6.5.4 自动电位滴定法
6.6 库侖分析法简介
6.6.1 法拉第电解定律
6.6.2 电解时的副反应及其消除方法
6.6.3 控制电流库侖分析法
6.6.4 控制电位库侖分析法
6.6.5 微库侖分析法
技能训练6-1 电位法测定工业循环冷却水的pH
技能训练6-2 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定生活饮用水中氟的含量
技能训练6-3 重铬酸钾电位滴定法测定水溶液中亚铁离子的含量
技能训练6-4 乙酸电离常数的测定
技能训练6-5 库侖滴定法测定硫代硫酸钠的浓度
技能训练6-6 自动电位滴定法测定碘离子和氯离子含量及溶度积(开放性实训)
电化学分析法技能考核标準示例
思考题及习题

第7章 气相色谱法(GC)
7.1 色谱法概述
7.1.1 色谱法的由来
7.1.2 色谱法的分类
7.1.3 色谱法的发展历程
7.2 气相色谱法分析过程与分离原理
7.2.1 气相色谱法的分析过程
7.2.2 气相色谱法的特点和套用範围
7.2.3 气相色谱法的分离原理
7.3 色谱流出曲线及常用术语
7.3.1 关于色谱峰的常用术语
7.3.2 关于保留值的常用术语
7.3.3 关于分配平衡的常用术语
7.3.4 色谱流出曲线的意义
7.4 气相色谱仪及其使用
7.4.1 气路系统
7.4.2 进样系统
7.4.3 分离系统
7.4.4 检测系统
7.4.5 温控系统
7.4.6 记录系统
7.4.7 常用气相色谱仪的使用
7.5 气相色谱理论基础
7.5.1 塔板理论
7.5.2 速率理论
7.5.3 分离度
7.6 气相色谱固定相及其选择
7.6.1 液体固定相
7.6.2 固体吸附剂
7.6.3 合成固定相
7.6.4 色谱柱的製备
7.7 气相色谱分离操作条件的选择
7.7.1 载气流速及其种类的选择
7.7.2 柱温的选择
7.7.3 汽化室温度的选择
7.7.4 进样量的选择
7.8 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及套用
7.8.1 定性分析
7.8.2 定量分析I
7.8.3 气相色谱法的套用及实例
技能训练7-1 气相色谱仪基本操作(I)
技能训练7-2 气相色谱仪基本操作(Ⅱ)
技能训练7-3 载气流速及柱温变化对分离度的影响
技能训练7-4 苯系物的分析——归化法
技能训练7-5 甲苯试剂纯度的测定——内标法
技能训练7-6 白酒中甲醇含量的测定外标法
技能训练7-7 丙酮试剂中微量水分的测定——标準加入法
技能训练7-8 气固色谱法分析02、N2、C0及CH4混合气体
技能训练7-9 程式升温毛细管色谱法分析白酒中微量成分的含量
技能训练7-10 玫瑰花中玫瑰精油的提取及分析(课外开放性实验)
气相色谱法技能考核标準示例
思考题与习题

第8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8.1 概述
8.1.1 高效液相色谱法
8.1.2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特点
8.1.3 高效液相色谱法与气相色谱法的比较
8.2 高效液相色谱仪
8.2.1 高压输液泵
8.2.2 进样器
8.2.3 色谱柱
8.2.4 检测器
8.2.5 作站
8.3 液相色谱固定相和流动相
8.3.1 基质(载体)
8.3.2 化学键合固定相
8.3.3 流动相
8.4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类
8.4.1 液一固色谱法(液一固吸附色谱法)
8.4.2 液一液色谱法(液一液分配色谱法)
8.4.3 离子交换色谱法
8.4.4 凝胶色谱法(空间排阻色谱法)
8.4.5 离子对色谱法
8.5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方式的选择
8.6 毛细管电泳((2E)
8.7 固相萃取(SPE)
8.8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套用
技能训练8-1 果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技能训练8-2 饮料中苯甲酸钠、糖精钠含量的测定
技能训练8-3 用反相液相色谱法分离芳香烃
技能训练8-4 阿莫西林胶囊含量的测定液相色谱法技能考核标準示例
思考题与习题

第9章 离子色谱(IC)
9.1 基本原理
9.1.1 分离原理
9.1.2 离子色谱的特点
9.1.3 离子色谱的新进展
9.2 离子色谱仪
9.2.1 输液系统
9.2.2 进样器
9.2.3 分离柱
9.2.4 检测器
9.3 实验技术
9.3.1 分离方式和检测方式的选择
9.3.2 分离度的改善
9.4 离子色谱法套用
思考题与习题

第10章 流动注射分析法(FIA)和萤光分析法(MFA)
10.1 流动注射分析
10.1.1 概述
10.1.2 分析过程
10.1.3 试样带的分散和分散係数
10.1.4 化学反应动力学过程
10.1.5 流动注射分析仪器
10.1.6 流动注射技术
10.1.7 套用实例
10.2 萤光分析法
10.2.1 基本原理
10.2.2 萤光分析
10.2.3 萤光光度计
10.2.4 套用与示例

第11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NMR)和质谱法(MS)
11.1 核磁共振波谱法(NMR)
11.1.1 基本原理
11.1.2 核磁共振波谱仪
11.1.3 核磁共振波谱实验方法和技术
11.1.4 其他核磁共振波谱法
11.2 质谱法(MS)
11.2.1 质谱法概述
11.2.2 质谱仪
11.2.3 质谱图解析的基础知识
11.2.4 质谱解析的一般规律
思考题

第12章 仪器联用技术简介
12.1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
附录
参考文献

文摘

插图:



②薄壳型离子交换树脂:在玻璃微球上涂以薄层的离子交换树脂,这种树脂柱效高,当流动相成分发生变化时,不会膨胀或压缩;缺点是但柱子容量小,进样量不宜太多。
(3)离子交换色谱法的套用主要用来分离离子或可离解的化合物,凡是在流动相中能够电离的物质都可以用离子交换色谱法进行分离。
广泛地套用于无机离子、有机化合物和生物物质(如胺基酸、核酸、蛋白质等)的分离。
8.4.4 凝胶色谱法(空间排阻色谱法)
固定相是有一定孔径的多孔性填料,流动相是可以溶解样品的溶剂。小分子量的化合物可以进入孔中,滞留时间长;大分子量的化合物不能进入孔中,直接随流动相流出。它利用分子筛对分子量大小不同的各组分排阻能力的差异而完成分离。常用于分离高分子化合物,如组织提取物、多肽、蛋白质、核酸等。
(1)凝胶色谱法的作用机制体积大于凝胶孔隙的分子,由于不能进入孔隙而被排阻,直接从表面流过,先流出色谱柱;小分子可以渗入大大小小的凝胶孔隙中而完全不受排阻,然后又从孔隙中出来随载液流动,后流出色谱柱;中等体积的分子可以渗入较大的孔隙中,但受到较小孔隙的排阻,介乎上述两种情况之间。
凝胶色谱法是一种按分子尺寸大小的顺序进行分离的一种色谱分析方法。
(2)凝胶色谱法的固定相凝胶色谱的固定相有软质凝胶、半硬质凝胶和硬质凝胶三种。
(3)凝胶色谱法的套用特点保留时间是分子尺寸的函式,适宜于分离相对分子质量大的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在400~8×10的任何类型的化合物。
保留时间短,色谱峰窄,容易检测。固定相与溶质分子间的作用力极弱,趋于零,柱的寿命长。凝胶色谱法不能分辨分子大小相近的化合物,分子量相差需在10%以上时才能得到分离。
8.4.5 离子对色谱法
又称偶离子色谱法,是液液色谱法的分支。它是根据被测组分离子与离子对试剂离子形成中性的离子对化合物后,在非极性固定相中溶解度增大,从而使其分离效果改善。主要用于分析离子强度大的酸硷物质。

序言

本教材是以生产过程中岗位对人才知识、技能、素质要求为指导,并有企业专家共同参加编审而成的,是一本突出实践技能的实用性教材。本书加强了数据处理、样品前处理、干扰的抑制和消除、实验条件的优选等方面的内容,引入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和套用技术,适当拓宽了知识面。
本书共分12章,重点介绍了可见和紫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吸收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电化学分析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离子色谱法等常用仪器分析方法,对方法的基本原理、主要特点、仪器结构、实验方法和套用技术等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同时还扼要介绍了萤光分析法、流动注射分析法、核磁共振波谱法、质谱法以及仪器联用技术。
本书第1、2、3、4、10章由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李继睿编写,第5章由株洲冶炼集团公司高级工程师向德磊编写,第6、7、12章由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杨迅编写,第8、9章由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静宝元编写,第11章由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禹耀萍编写,全书由李继睿负责统稿。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李赞忠担任主审,参加审稿的人员有中盐株洲化工集团公司高级工程师侯定军、高级工程师郭扬武,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王织云、王潇蕤、陈杰山、张桂文等,他们对教材的编写提出了非常宝贵的意见,编者深表感谢。
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工业分析与检验、套用化学、化工、环保、製药、轻工等专业的仪器分析课程的教材,也可供地质、冶金、农林、食品等相关专业的师生和分析工作者参考。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