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生物化学

2021-01-16 07:41:52 百科
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生物化学

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第2版)》共32本,其中22本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材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紧密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和研究生入学考试“西医综合”的考试要求,严格把握内容深浅度,突出“三基”(即基础理论、基本去口识和基本技能),体现“五性”(即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基本介绍

  • 书名: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生物化学
  • 出版社: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 页数:445页
  • 开本:16
  • 品牌: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 作者:李刚 童坦君 童坦君
  • 出版日期:2009年8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7811167913, 9787811167917

内容简介

《生物化学(第2版)》: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

图书目录

绪论
一、生物化学发展简史
二、当代生物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三、生物化学与医学
第一篇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章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一、生命的物质基础
二、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
第二节 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一、蛋白质的元素组成
二、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胺基酸
三、肽键和多肽链
四、蛋白质的分类
第三节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一、蛋白质分子的一级结构
二、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
第四节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係
一、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係
二、蛋白质的空间构象与功能的关係
第五节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其分离纯化
一、蛋白质的两性解离性质
二、蛋白质的高分子性质
三、蛋白质的沉澱
四、蛋白质的变性、絮凝及凝固
五、蛋白质的呈色反应
第六节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测定
一、样品的纯度要求
二、胺基酸组成分析
三、多肽链的末端分析和序列测定
四、拆开二硫键
五、肽链的部分水解
六、完整多肽链顺序的确定
七、二硫键的定位

第二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核苷酸
一、硷基
二、戊糖
三、核苷
四、核苷酸
五、多核苷酸的连线及表示方式
第三节 DNA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一、DNA的一级结构
二、DNA的二级结构
三、DNA的三级结构
第四节 RNA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一、细胞内主要RNA的结构与生物学意义
二、细胞内其他RNA
第五节 核酸的理化性质
一、核酸的一般理化性质
二、紫外吸收
三、变性、复性和杂交
第六节 核酸酶
一、按照催化作用物分类
二、按照催化部位分类

第三章 酶
第一节 生物催化剂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
第二节 酶的分子结构
一、酶的分子组成
二、酶的活性中心
三、酶原与酶
四、同工酶
第三节 酶促反应的特点
一、催化效率极高
二、高度的专一性
第四节 酶促反应的机制
一、酶-底物複合物的形成和诱导契合学
二、邻近效应及定向排列
三、多元催化
四、表面效应
第五节 酶促反应的动力学
一、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二、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三、pH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四、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五、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六、激活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第六节 调节酶
第七节 酶活性的测定
第八节 酶的命名与分类
一、酶的习惯命名原则
二、酶的系统命名原则
第九节 其他具有催化作用的生物分子
一、核酶
二、抗体酶
三、其他生物催化剂
第十节 酶与医学的关係
一、酶与疾病的发生
二、酶与疾病的诊断
三、酶与疾病的治疗
四、酶在医药学中的其他用途

第二篇 代谢及其调节
第四章 糖代谢
第一节 概述
一、糖的生理功能
二、糖的消化吸收
三、血糖的来源与去路
第二节 糖的分解代谢
一、糖的无氧氧化
二、糖的有氧氧化
三、磷酸戊糖途径
第三节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一、糖原的合成
二、糖原的分解
三、糖原生成与分解的调节
第四节 糖异生
一、糖异生的途径及其调节
二、糖异生的生理意义
第五节 糖代谢紊乱
一、血糖浓度的调节
二、耐糖现象
三、低血糖
四、高血糖及糖尿病

第五章 脂类代谢
第一节 概述
一、脂类的概念与组成
二、脂类的生理功能
三、脂类的消化吸收
第二节 血浆脂蛋白
一、血浆脂蛋白的分类
二、血浆脂蛋白的组成
三、血浆脂蛋白的结构
四、血浆脂蛋白的代谢
五、血脂测定与血脂异常
第三节 三醯甘油的中间代谢
一、脂肪酸的化学
二、三醯甘油的动员
三、脂肪酸的分解代谢
四、脂肪酸的合成
五、甘油的代谢
六、三醯甘油的合成
七、酮体的生成和利用
第四节 磷脂的代谢
一、磷脂的组成与分类
二、甘油磷脂的代谢
第五节 胆固醇代谢
一、胆固醇的结构与生理功能
二、胆固醇的外源性摄取和影响因素
三、胆固醇的内源性合成和调节
四、胆固醇的酯化
五、胆固醇的转化与排泄
六、异常胆固醇血症的治疗策略
第六节 脂肪酸源激素的代谢
一、脂肪酸源激素的分类、结构和命名
二、脂肪酸源激素的合成
三、脂肪酸源激素的生理功能

第六章 生物氧化
第一节 概述
一、生物氧化的概念和意义
二、生物氧化的特点
第二节 线粒体氧化体系
一、呼吸链的组成及其作用
二、呼吸链中电子传递链的排列顺月
三、体内重要的呼吸链
第三节 ATP的生成、利用和储存
一、ATP的生成
二、ATP的储存和利用
三、线粒体内膜对物质的转运
第四节 非线粒体氧化体系
一、微粒体氧化体系(加氧酶系)
二、过氧化物酶体氧化体系

第七章 胺基酸代谢
第一节 蛋白质的营养和胺基酸的生理作用
一、氮平衡
二、蛋白质的生理需要量
三、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四、胺基酸的生理功能
五、胺基酸的来源
六、胺基酸的代谢概况
第二节 蛋白质的消化及吸收
一、胃的消化作用
二、小肠中的消化作用
三、胺基酸的吸收
第三节 蛋白质的腐败作用
一、腐败作用
二、腐败作用的产物及其生成
三、氨的生成
第四节 胺基酸的一般代谢
一、体内蛋白质的分解
二、胺基酸的脱氨基作用
三、酮酸的代谢
第五节 氨的代谢
一、氨的来源
二、血氨及氨的代谢途径
三、氨的转运
四、尿素的生成
第六节 个别胺基酸代谢
一、胺基酸的脱羧基作用
二、一碳单位代谢
三、含硫胺基酸代谢
四、芳香族胺基酸的代谢
五、支链胺基酸的代谢

第八章 核苷酸代谢
第一节 核苷酸的合成
一、嘌呤核苷酸的合成
二、嘧啶核苷酸的合成
第二节 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一、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二、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第九章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繫与调节
第一节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繫
一、物质代谢的特点
二、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繫
第二节 物质代谢的调节
一、细胞水平的调节
二、激素的调节与生长因子
三、整体水平的调节
第三节 代谢调节障碍

第三篇 分子生物学基础
第十章 DNA的生物合成
第一节 DNA的複製
一、DNA複製的方式——半保留複製
二、参与複製的酶类及蛋白质因子
三、DNA複製过程
第二节 DNA的修複合成
一、DNA损伤
二、DNA损伤的修复
第三节 逆转录作用
一、逆转录作用与逆转录酶
二、端粒与端粒酶

第十一章 RNA的生物合成
第一节 转录体系
一、转录作用及其特点
二、RNA聚合酶
第二节 转录过程
一、起始
二、链的延长
三、链的终止
第三节 转录后的加工过程
一、信使RNA(mRNA)的加工
二、tRNA前体的加工
三、rRNA前体的加工
第四节 RNA的複製

第十二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第一节 蛋白质合成体系
一、mRNA与遗传密码
二、胺基酸的“搬运工具”——tRNl
三、肽链合成的“装配机”——核糖
第二节 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一、胺基酸的活化与转运
二、肽链合成的起始
三、肽链的延长
四、肽链合成的终止
五、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的异同
六、翻译后的加工
第三节 蛋白质合成与医学
一、分子病
二、蛋白质生物合成的阻断剂
三、蛋白质合成障碍的相关疾病

第十三章 基因表达调控
第一节 基因表达调控的概念及原理
一、基因表达的时间性和空间性
二、基因表达的基本方式
三、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原理
四、基因表达调控的生物学意义
第二节 原核基因的表达调控
一、原核基因表达的基本类型
二、原核基因转录调控的基本特点
三、乳糖操纵子的调节机制
四、乳糖操纵子的转录调控
第三节 真核基因的表达调控
一、真核基因结构和表达特点
二、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特点

第十四章 基因、基因组和人类基因组计画
第一节 基因和基因组
一、基因
二、基因组
第二节 人类基因组计画
一、人类基因组计画
二、人类基因组计画的研究内容
三、人类基因组的特徵
四、人类基因组计画促进相关学科发展

第十五章 重组DNA技术
第一节 概述
一、重组DNA技术相关概念
二、常用载体
三、工具酶
第二节 重组DNA基本原理
一、目的基因的来源
二、载体的选择和修饰
三、DNA分子的体外重组
四、重组DNA分子导入宿主细胞
五、含有重组DNA宿主细胞的筛选
六、目的基因的表达
第三节 重组DNA技术在医学中的套用
一、基因诊断
二、基因治疗
三、疾病相关基因功能研究
四、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研发

第四篇 专题篇
第十六章 细胞信号转导
第一节 生物膜的转运功能与细胞通讯
一、生物膜的基本结构与组成
二、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三、细胞膜的信号传递功能
第二节 信号分子
一、细胞间信号分子
二、细胞内信号分子
第三节 受体
一、膜受体种类、结构与功能
二、细胞内受体结构与功能
第四节 主要的信息传递途径
一、细胞膜受体介导的信息传递途径
二、细胞内受体介导的信息传递途径
第五节 信号转导与疾病

第十七章 癌基因、抑癌基因与生物因子
第十八章 血液的生物化学
第十九章 肝的生物化学
第二十章 维生素与必需微量元素
第二十一章 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
附录1 推荐的课外读物与专业刊物
附录2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大事论
汉英索引

序言

在教育部教育改革、提倡教材多元化的精神指导下,北京大学医学部联合国内多家医学院校于2003年出版了第1版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材,受到了各医学院校师生的好评。为了反映最新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医学进展的最新成果,同时也是配合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的要求,2008年我们决定对原有的教材进行改版修订。
本次改版广泛收集了对上版教材的反馈意见,同时,在这次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吸收了较多院校的富有专业知识和一线教学经验的老师参加编写,不仅希望使这套教材在质量上进一步提升,为更多的院校所使用,而且我们更希望通过教材这一“纽带”,增进校际问的沟通、交流和联繫,为今后的进一步合作奠定基础。
第2版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材共32本,其中22本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材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紧密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和研究生入学考试“西医综合”的考试要求,严格把握内容深浅度,突出“三基”(即基础理论、基本去口识和基本技能),体现“五性”(即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在继承和发扬原教材结构优点的基础上,修改不足之处,使新版教材更加层次分明、逻辑性强、结构严谨、文字简洁流畅。教材中增加了更多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的总结性图表,这原是国外优秀教材的最大特点,但在本版我国自己编写的教材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除了内容新颖、具有特色以外,在体例、印刷和装帧方面,我们力求做到有启发性又引起学生的兴趣,使本套教材的内容和形式都双双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