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植物生物学(第3版)

2020-12-01 14:29:09 百科
植物生物学(第3版)

植物生物学(第3版)

《植物生物学(第3版)》是由周云龙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11年出版的“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该教材可作为高等教育学校生物科学、植物生理学专业教学用书。

该版教材包括绪论和17章正文,主要知识板块为植物的细胞、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发育;植物的水分生理、矿质营养和光合作用,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植物界的多样性,主要植物类群及其系统发育与进化。

基本介绍

  • 书名:植物生物学(第3版)
  • 作者:周云龙
  • ISBN:978-7-04-029974-8
  • 类别:“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 页数:567页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1-01-17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版面字数:870千字

成书过程

《植物生物学(第3版)》在保持第2版知识体系和特点的基础上,本着加强基础、提高质量、跟进植物科学发展新进程、培养学生学习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原则进行了修订。
该版教材的修订得到了相关教师的支持和帮助:“植物生物学"国家精品课程组聘请的4位教学顾问魏江春院士、马克平、种康研究员和贺士元教授对教材的修改提出了意见。张蜀秋教授对植物的水分代谢和光合作用两章进行审稿并对光合作用一章的稿子进行了具体修改。汪矛教授对教材第一、二、五章的稿子进行了审议。施定基研究员、饶广远教授、郭延平副教授和张光富副教授对教材的修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魏江春院士和匡廷云院士等专家学者为教材撰写了知识视窗。费修绠研究员、陈同斌研究员、雷梅副研究员和汤晓荣副教授等对教材中知识视窗的建设给予了帮助。何奕昆教授、徐旭东研究员、张志翔教授、李学东副教授、詹选怀研究员和林秦文等为教材提供了部分照片。其他给予帮助的还有王小菁教授和王宇飞研究员等。
2011年1月,该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12年11月,入选“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植物生物学(第3版)》包括绪论和17章正文,主要知识板块为植物的细胞、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发育;植物的水分生理、矿质营养和光合作用,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植物界的多样性,主要植物类群及其系统发育与进化。同时,还简要介绍了植物与环境和植物资源保护利用的基本知识,以及真菌界的系统地位和主要代表特徵。

教材目录

绪论
七、生境与分布
第一节 植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意义
第二节 真核藻类的主要门及其分门的依据
第二节 植物在生物分界中的地位
第三节 绿藻门(Chlorophyta)和轮藻门(Charophyta)
一、林奈的两界系统
一、绿藻门
二、海克尔的三界系统
二、轮藻门
三、魏泰克的四界和五界系统
第四节 硅藻门(Bacillariophyta)
四、六界和八界系统
一、主要特徵
五、三域系统
二、常见代表种类
六、中国学者对生物分界的意见
第五节 褐藻门(Phaeophyta)
第三节 植物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以及学习植物生物学的重要意义
一、主要特徵
一、植物生物学及其研究对象
二、常见代表种类
二、学习植物生物学的目的和意义
第六节 红藻门(Rhodophyta)
第四节 植物科学的发展简史和当代植物科学的发展趋势
一、主要特徵
一、描述植物学时期
二、常见代表种类
二、实验植物学时期
第七节 真核藻类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及其经济价值
三、现代植物学时期
一、真核藻类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
四、中国植物生物学发展的简要回顾
二、赤潮与水华
第五节 学习植物生物学的要求和方法
三、水质监测和水质净化
思考与探索
四、真核藻类的经济价值
第一章 植物细胞与组织
思考与探索
第一节 植物细胞的形态与结构
第十章 苔藓植物(Bryophyte)
一、植物细胞的形状与大小
第一节 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徵
二、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一、植物体的形态结构
第二节 植物细胞的增殖
二、有性生殖器官和生殖过程
一、细胞周期
三、生活史
二、有丝分裂
四、分布与生境
三、无丝分裂
第二节 分类概况和代表植物
四、减数分裂
一、分类概况
第三节 植物细胞的生长与分化
二、主要代表植物
一、植物细胞的生长
第三节 苔藓植物的经济价值
二、植物细胞的分化
思考与探索
三、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第十一章 蕨类植物(Pteridophyte)
四、细胞的死亡
第一节 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徵
第四节 植物组织
一、孢子体
一、组织与器官的概念
二、配子体
二、植物组织的类型
三、生活史
思考与探索
四、生境和分布
第二章 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发育
第二节 蕨类植物的分类系统和主要代表植物
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和营养器官的发生
一、蕨类植物的分类系统
一、种子的构造和类型
二、蕨类植物的主要代表植物
二、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形成
第三节 蕨类植物的经济价值
第二节 根
一、药用
一、根和根系
二、食用
二、根尖及其分区
三、指示植物
三、根的初生结构与初生生长
四、工、农业和生态修复上的用途
四、根的次生生长与次生结构
五、观赏价值
五、根瘤与菌根
六、科学研究上的价值
六、根的功能
思考与探索
七、根的变态
第十二章 裸子植物(Gymnosperm)
第三节 茎
第一节 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徵
一、茎的基本形态
一、孢子体发达
二、茎尖及其发育
二、具有裸露的胚珠
三、茎的解剖结构
三、孢子叶聚生成球花
四、茎的生理功能
四、配子体退化,寄生在孢子体上
五、茎的变态
五、形成花粉管,受精作用不再受水的限制
第四节 叶
六、具有多胚现象
一、叶的形态
第二节 裸子植物的生活史
二、叶的解剖结构
一、孢子体和球花
三、叶的发育
二、雄配子体
四、叶对不同生境的适应
三、雌配子体
五、落叶与离层
四、传粉和受精
六、叶的生理功能
五、胚胎髮育和成熟
七、叶的变态
第三节 裸子植物的分类和常见科属代表
第五节 营养器官内部结构上的关係
一、苏铁纲(Cycadopsida)
思考与探索
二、银杏纲(Ginkgopsida)
第三章 植物的水分生理和矿质营养
三、松杉纲(Coniferopsida)
第一节 植物的水分生理
四、买麻藤纲(倪藤纲)(Gnetopsida)[盖子植物纲(Chlamydospermopsida)]
一、水的物理化学性质
第四节 裸子植物的经济价值
二、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
一、林业生产中的作用
三、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
二、工业上的套用
四、蒸腾作用
三、食用和药用
五、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
四、观赏和庭院绿化
第二节 植物的矿质营养
思考与探索
一、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第十三章 被子植物(Angiosperm)
二、植物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第一节 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徵
三、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运输
一、具有真正的花
四、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和分配
二、具有雌蕊,形成果实
五、植物对氮、硫、磷的同化
三、具有双受精现象
思考与探索
四、孢子体进一步发达和分化
第四章 光合作用
五、配子体进一步退化
第一节 引论
第二节 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和演化趋向
第二节 叶绿体和光合色素
第三节 被子植物分类的依据
一、叶绿体
一、形态学资料
二、光合色素
二、细胞学资料
第三节 光合作用过程(Ⅰ):光反应
三、化学资料
一、光能的吸收和传递
四、分子生物学资料
二、光合电子传递体
五、超微结构和微形态学资料
三、光合电子传递
第四节 花程式、花图式和检索表
四、光合磷酸化
一、花程式
第四节 光合作用过程(Ⅱ):碳反应
二、花图式
一、C3途径———卡尔文循环
三、检索表
二、C4途径
第五节 被子植物的分类
三、景天酸代谢途径
一、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
四、光合作用的产物
二、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
第五节 光呼吸
第六节 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概要
一、光呼吸代谢
一、恩格勒系统
二、光呼吸的生物学功能
二、哈钦松系统
三、C3、C4与CAM植物的光合特性比较
三、塔赫他间系统
第六节 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四、克朗奎斯特系统
一、光合速率
五、APG系统
二、影响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
思考与探索
三、植物的光能利用率
第十四章 植物的进化和系统发育
思考与探索
第一节 植物进化的证据
第五章 植物的繁殖
一、化石的证据
第一节 花
二、比较解剖学的证据
一、花的组成与基本结构
三、个体发育中重演现象的证据
二、花各部分结构的多样性及其演化
四、生理生化的证据
三、花序
五、细胞遗传学的证据
四、禾本科植物的花
六、分子生物学的证据
五、花的发育
第二节 植物进化的方式
第二节 花葯的发育与雄配子体的形成
一、上升式进化
一、花葯的发育
二、下降式进化
二、小孢子的产生
三、趋同进化
三、花粉(雄配子体)的发育
四、趋异进化
四、成熟花粉的结构与功能
五、平行进化
五、雄性不育
六、特化或专化
第三节 胚珠与胚囊(雌配子体)的发育
七、渐变式进化与跳跃式进化
一、胚珠的结构与类型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基本理论
二、大孢子的发生与胚囊的发育
一、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三、成熟胚囊的结构
二、现代综合进化论
第四节 传粉与受精
三、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
一、传粉
四、物种的形成
二、受精作用
五、单元起源和多元起源
第五节 种子的形成
第四节 植物界的起源和进化
一、胚的发育
一、地质年代与植物进化简史
二、胚乳
二、植物界的起源和进化简史
三、种皮的形成
思考与探索
四、无融合生殖与多胚现象
第十五章 真菌界(Kingdom Fungi)
第六节 果实
第一节 真菌界的分类系统
一、果实的结构与发育
第二节 黏菌门(Myxomycota)
二、果实的类型
第三节 真菌门(Eumycota)
三、果实和种子植物的传播
一、真菌门的主要特徵
第七节 被子植物的生活史
二、真菌的主要分类群及其常见代表种类
思考与探索
三、真菌的起源
第六章 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其调控
四、真菌的经济意义及其与人类的关係
第一节 植物激素对生长发育的调控
第四节 地衣(Lichenes)
一、生长素类
一、地衣的主要特徵
二、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
二、地衣的分类
三、脱落酸和乙烯
三、地衣的经济价值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四、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思考与探索
第二节 植物的营养生长及其调控
第十六章 植物与环境
一、种子萌发
第一节 环境概述
二、植物的生长和运动
一、环境的概念和类型
第三节 光和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二、生态因子及其作用
一、光
第二节 生态因子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二、温度
一、温度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第四节 植物的生殖生长及其调控
二、水分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一、低温和花的诱导
三、光照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二、光周期和花的诱导
四、土壤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三、光受体
五、空气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第五节 植物的成熟、衰老及其调控
第三节 植物种群与环境的关係
一、种子的成熟及调控
一、植物种群的特徵
二、果实的成熟及调控
二、植物种群的增长与种群动态
三、植物的衰老及调控
三、植物种群的生活史与繁殖策略
第六节 植物生长发育中基因的表达与调控
第四节 植物群落与环境的关係
思考与探索
一、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第七章 生物多样性和植物的分类及命名
二、植物群落的内部关係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和重要性
三、植物群落的生态演替
第二节 植物的分类
四、植物群落的分类及其主要类型
一、植物分类的方法
第五节 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二、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和阶层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第三节 植物命名法
二、生态系统的组分和结构
第四节 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三、生态系统的类型
思考与探索
四、植物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第八章 原核藻类(Prokaryotic algae)
五、植物与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第一节 原核生物与原核藻类
六、植物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第二节 蓝藻门(Cyanophyta)
思考与探索
一、主要特徵
第十七章 植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二、分类和常见代表种类
第一节 保护植物资源的意义
三、经济价值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第二节 我国植物资源利用与保护现状
第三节 原绿生物(Prochlorophytes)
一、我国植物资源的现状
思考与探索
二、我国40多年来对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果
第九章 真核藻类(Eukaryotic algae)
三、我国对植物资源的保护
第一节 真核藻类概述
四、植物外来种对我国植物资源的影响
一、形态结构
第三节 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二、细胞结构
一、合理开发利用的一般规则
三、生殖结构
二、合理开发利用的思路
四、鞭毛和眼点
思考与探索
五、繁殖
主要参考书目
六、真核藻类的生活史
中英文名词索引
注:目录排版顺序为从左列至右列。

教学资源

  • 课程资源
《植物生物学(第3版)》配套建设有数字课程,包括各类群代表植物的彩色照片、部分植物生长发育的录像片段,植物拉丁文及其发音,以及与植物生物学有关的中国国内外主要学术期刊网站等。

教材特色

第一,坚持重视基础和加强综合的特点。
第二,进行知识更新。该版教材的知识更新遍及各章。由于植物生物学不同领域的发展情况不同,所以各章内容更新的量和度也有一定差异。有些内容的更新直接撰写到了正文中,如一些植物发育和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机制、一些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以及真菌界的概念和地衣的分类地位等。有些内容则体现在有关章节的知识“视窗”中。其中,对于有些不同的观点进行了介绍而不急于下结论。该版的知识“视窗”共有28个,其中新撰写的有10个,重新进行修改充实的有18个。教材中的部分插图进行了重绘,彩色图版也进行了部分更新,还增加了一些珍稀植物的照片,如藻苔等。
第三,章节内容变化较大的有植物的水分生理和矿质营养、光合作用、植物与环境等。这几章均为重新编写,特别是新编写的光合作用一章,在第2版的基础上体现了国际上新的概念和知识结构,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原核藻类的内容也进行了充实等。

作者简介

周云龙华南师範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师。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