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作者:薛春霖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图书书号:978-7-5641-6442-3
出版日期:2016年6月
开本:16
版次:1/1
印张:16.25
字数:366千
上架时间:2016-12-27
图书点击数:209
价格:¥49元
内容简介
本书缘起于对设计中一个根本性问题的探讨,即建筑形式从哪里来。切入点是形式(类型)作为一种建筑师的工作策略在形式创造过程中的作用,由此从历史上不同的阶段建筑师对类型的认识、态度、运用策略等多角度展开论述。本书探讨了建筑形式的产生规律,以及建筑师与形式之间的关係,具有一种建筑设计方法论的意义。本书可供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等相关建设管理领域的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学习参考书。
编辑推荐
——类型包含四个方面的意义:一种形式的观念;形式的种属範畴;抽象的原型、原形、典型等,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整体;具有结构主义的意义,意味着形式深层的逻辑结构,表达了相对具体、明确以及可以进行剖析的原素、整体以及关係的意义。
——从建筑历史的发展来看,类型始终是影响形式创造的重要因素,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形式产生表现出控制、引导或者启发的意义。基于设计主体与类型之间的关係,可以将建筑史分为四个阶段:18世纪前类型的受动时期;从启蒙运动开始到19世纪末类型的探求时期;现代建筑运动类型的“抛弃”时期;现代建筑运动之后类型的回归时期。
——类型是建筑设计中创造力发挥的一个必要条件。这就是说创造力的发挥是必须以一定的制约为基础的,设计的自由度是相对的,不存在那种绝对的设计自由,即使是天马行空的幻想,在现实中必然存在其参考的原型。
作者简介
薛春霖,男,1979年生,云南凤庆人,2012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主要承担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建筑安全与防灾、建筑学3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研究方向主要为建筑类型学与建筑设计方法,目前已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多篇。
图书目录
前言
1“类型”之来龙去脉
1.1从“类型学”说起△1.1.1两个领域中的类型学/1.1.2类型学VS.分类学/1.1.3建筑类型学5
1.2德·昆西及其类型理论△1.2.1德·昆西其人/1.2.2打破“一元发生论”与正视多样性问题/1.2.3作为“语言”的建筑及其社会功能/1.2.4类型成为一种理论
1.3“类型”的进一步的诠释△1.3.1“type”的一般意义和类型观念/1.3.2建筑中的类型/1.3.3类型:形式认识论维度的意义/1.3.4类型与建筑的物质基础/1.3.5类型与建筑设计
1.4本章小结
2类型的受动时期
2.1表现为几何图示的类型观念
2.2维特鲁威的建筑的一般形式△2.2.1神庙的一般形式/2.2.2其他建筑的一般形式/2.2.3一般形式与比例关係
2.3阿尔伯蒂的古代继承与集中式教堂△2.3.1认识论的转变:从自然的直接模仿到继承古代/2.3.2教堂的理想形式:集中式/2.3.3阿尔伯蒂的实践
2.4达·文西的形式求知与集中式教堂的“设计”△2.4.1作为解剖学家的艺术家:形式精确性把握与内在结构的探求/2.4.2形态的比较研究和转型思考/2.4.3集中式教堂的“设计”:基本形式结构及其多样性的表现
2.5帕拉第奥的别墅及其模式△2.5.1原型与原因/2.5.2三个帕拉第奥别墅/2.5.3别墅的平面模式/2.5.4别墅的正立面模式
2.6本章小结
3类型的探求时期
3.1作为内在结构和组成元素的类型观念
3.2罗杰埃的茅屋原型与设计规则△3.2.1一个建筑的原型:茅屋/3.2.2从原型到设计的规则/3.2.3一个方案构想与巴黎圣日内维夫教堂
3.3布雷的建筑形式革命△3.3.1蜕变:从古典主义者到革命性建筑师/3.3.2遵循规则性原则的纪念性风格/3.3.3杰作——牛顿纪念堂
3.4迪朗的分类比较与分解组合△3.4.1“建筑学既是艺术又是科学”/3.4.2分类与比较:从“学科和杰作的入门”到《古代与现代各类大型建筑对照彙编》/3.4.3解析与组合:《综合工科学院建筑学课程概要》中的研究和设计方法/3.4.4对巴黎万神庙(原名圣日内维夫教堂)的批评以及新的设计方案
3.5森佩尔的建筑要素与“风格”△3.5.1“一个缺乏风格的时代”/3.5.2从生物分类到建筑类型/3.5.3建筑四要素/3.5.4风格:类型的外显与艺术家的创造
3.6本章小结
4类型的“抛弃”时期117
4.1进化:从传统类型到注重效率的类型观念
4.2一个从传统类型到新类型的转型过程△4.2.1赖特的草原式住宅:帕拉第奥模式的突破/4.2.2从凡·杜伊斯伯格到密斯:巴塞隆纳展览馆作为一种新的形式语言/4.2.3安海姆的两个展亭:巴塞隆纳展览馆形式语言的继续
4.3风格派的新造型主义△4.3.1突破传统的限制:抽象与简化/4.3.2新造型主义/4.3.3新造型主义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家具与建筑/4.3.4里特维德与施洛德住宅
4.4从贝伦斯到格罗皮乌斯:从工业新古典主义到理性主义△4.4.1贝伦斯的工业新古典主义/4.4.2美国主义的影响/4.4.3格罗皮乌斯对工业新古典主义的修正/4.4.4走向理性主义
4.5勒·柯布西耶的建筑形式狂想曲△4.5.1形式观念的发展/4.5.2《走向新建筑》:没有“风格”的形式与建筑标準/4.5.3别墅的类型探究/4.5.4勒·柯布西耶的形式之源
4.6本章小结
5类型的回归时期
5.1城市背景下类型观念的回归与新的发展
5.2威尼斯学派的理性传统主义△5.2.1理性主义:从国际走向传统/5.2.2城市形态和建筑形式的统一/5.2.3地域环境与建筑
5.3罗西的记忆与城市背景下的建筑形式△5.3.1记忆中的形式/5.3.2城市建筑体:城市背景下的建筑观/5.3.3城市建筑体的构成与独特性/5.3.4从理论到实践
5.4罗伯·克里尔的象徵主义与实用主义类型学△5.4.1罗伯·克里尔与列昂·克里尔/5.4.2从神秘、浪漫的象徵主义到专注传统建构/5.4.3建筑形式的类型学:《建筑元素》/5.4.4城市空间的类型学:《城市空间》/5.4.5关于罗伯的类型学
5.5埃森曼的设计过程与形式语言△5.5.1“类型”的拒绝/5.5.2从一般形式到建筑形式语言/5.5.3潜在结构与可见形式的分离/5.5.4设计过程与审美取向
5.6本章小结
6计算机与类型
6.1设计作为解决问题的理性过程△6.1.1设计成为问题与类型的拒绝/6.1.2设计作为一个理性的过程/6.1.3设计方法运动的失败与类型交流传递价值的再认识
6.2类型与计算机辅助设计△6.2.1计算机、设计与类型/6.2.2类型的参数化与创造力/6.2.3图形语法/6.2.4图形语法之否定
6.3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