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感测与检测技术

2020-12-31 01:51:57 百科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感测与检测技术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感测与检测技术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感测与检测技术(第2版)》系统地介绍了感测与检测技术的基础知识、感测器基本原理、特性分析方法与套用技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感测与检测技术(第2版)》共11章。第1章介绍感测器与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感测器的静动态特性、测量方法、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以及静动态标定概念、方法和设备。第2~9章,从基本原理出发,结合工程套用,介绍电阻式感测器、电感式感测器、电容式感测器、电动势感测器、光电式感测器、热电式感测器、半导体感测器和其他感测器(如微波、红外、视觉、超音波和生物等感测器)。第10章介绍感测与检测系统的常用基本检测电路,主要包括信号放大电路、信号处理电路、信号转换电路和抗干扰技术等。第11章针对感测与检测技术的发展,介绍当前一些新技术,如智慧型感测器、数据融合技术、软测量技术、虚拟仪器、网路化检测仪器等。

基本介绍

  • 书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感测与检测技术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页数:321页
  • 开本:16
  • 定价:37.00
  • 作者:唐露新
  • 出版日期:2011年7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030306241, 7030306244
  • 品牌:北京科瀚伟业

内容简介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感测与检测技术(第2版)》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理论与套用相结合,适合理工科院校培养工程套用型人才的要求。书中每章后附有针对重点和难点的习题,可作为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机电一体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专业的大学本科生及研究生教材,也可供相关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图书目录

第1章感测与检测技术基础
1.1感测与检测的概念
1.1.1检测技术
1.1.2自动检测系统
1.1.3本课程的任务与要求
1.2感测与检测技术概述
1.2.1感测器与检测技术概述
1.2.2感测器与检测技术分类
1.2.3感测器技术概况
1.2.4感测器选用原则
1.2.5感测与检测技术的发展
1.3感测器的基本特性
1.3.1静态特性
1.3.2动态特性
1.4测量方法
1.4.1直接测量、间接测量与联立测量
1.4.2偏差式测量、零位式测量和微差式测量
1.5测量误差
1.5.1误差理论中的部分名词
1.5.2测量误差的概念
1.5.3一般测量误差的表示方法
1.5.4测量误差的来源
1.5.5测量误差的估计与校正
1.6感测器标定与校準
1.6.1感测器标定
1.6.2常用感测器标定设备
1.6.3感测器标定实例
习题
第2章电阻式感测器
2.1电位器式感测器
2.1.1线性电位器
2.1.2非线性电位器
2.1.3负载特性与负载误差
2.2应变式电阻感测器
2.2.1工作原理
2.2.2电阻应变片的基本特性
2.2.3电阻应变片的转换电路
2.3压阻式感测器
2.3.1压阻效应
2.3.2压阻係数
2.3.3半导体应变式感测器
2.3.4扩散型压阻式感测器
2.4电阻式感测器的套用
2.4.1电位器式感测器的套用
2.4.2应变式电阻感测器的套用
习题
第3章电感式感测器
3.1自感式感测器
3.1.1气隙型单极式自感感测器
3.1.2气隙型差动式自感感测器
3.1.3螺管型单极式自感感测器
3.1.4螺管型差动式自感感测器
3.1.5等效电路
3.1.6转换电路
3.1.7零点残余电压
3.1.8自感式感测器的套用
3.2互感式感测器
3.2.1螺管型互感式感测器
3.2.2互感式感测器的套用
3.3电涡流式感测器
3.3.1工作原理
3.3.2简化模型及等效电路
3.3.3转换电路
3.4压磁式感测器
3.4.1工作原理
3.4.2工作方式
3.5感应同步器
3.5.1工作原理
3.5.2输出信号的测量
习题
第4章电容式感测器
4.1电容式感测器
4.1.1电容式感测器的工作原理
4.1.2等效电路
4.1.3电容式感测器的特性
4.1.4转换电路
4.2容栅式感测器
4.2.1容栅式感测器的工作原理
4.2.2容栅式感测器的特点
4.2.3容栅式感测器的信号处理方式
4.3电容式感测器的套用
4.3.1电容式感测器的设计及套用要点
4.3.2电容式感测器的套用举例
习题
第5章电动势感测器
5.1磁电感应式感测器
5.1.1工作原理
5.1.2磁电感应式感测器类型
5.1.3基本特性分析
5.1.4磁电感应式感测器套用
5.2霍尔感测器
5.2.1霍尔效应原理
5.2.2霍尔元件结构及其特性分析
5.2.3霍尔元件的驱动电路
5.2.4霍尔元件的误差分析及补偿
5.2.5霍尔感测器的套用
5.3压电式感测器
5.3.1压电效应
5.3.2工作原理
5.3.3测量电路
5.3.4压电式感测器的套用
习题
第6章光电式感测器
6.1光电检测器件
6.1.1热释电探测器
6.1.2光电效应
6.1.3光电管与光电倍增管
6.1.4光敏电阻
6.1.5光敏二极体和光敏三极体
6.1.6光电池
6.1.7 CcD图像感测器
6.2光电式编码器
6.2.1光电式编码器原理
6.2.2提高光电式编码器解析度的方法
6.2.3光电式编码器的套用
6.3光纤感测器
6.3.1光纤感测器基础
6.3.2光纤感测器的分类
6.3.3光纤感测器的套用
6.4光栅式感测器
6.4.1光栅感测器的结构
6.4.2光栅感测器原理
6.5雷射感测器
6.5.1雷射特性
6.5.2雷射器原理与特性
6.5.3雷射感测器的套用
习题
第7章热电式感测器
7.1热电偶感测器
7.1.1热电偶感测器原理
7.1.2热电偶种类及结构
7.1.3热电偶的误差分析
7.1.4热电偶温度补偿
7.1.5热电偶套用
7.2热电阻式感测器
7.2.1热电阻
7.2.2热敏电阻
7.2.3热电阻式感测器的套用
习题
第8章半导体感测器
8.1气敏感测器
8.1.1半导体气敏感测器
8.1.2半导体气敏感测器工作机理
8.1.3半导体气敏感测器的主要参数
8.1.4半导体气敏感测器的结构
……
第9章其他感测器
第10章常用的检测电路
第11章感测检测新技术
主要参考文献

文摘

着作权页:



插图:



1.5.4 测量误差的来源
1.方法误差
方法误差是指由于测量方法不合理所引起的误差。如用电压表测量电压时,没有正确的估计电压表的内阻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而造成的误差。在选择测量方法时,应考虑现有测量设备及测量的精度要求,并根据被测量本身的特性来确定採用何种测量方法和测量设备。正确的测量方法,可以得到精确的测量结果,否则不但无法得到正确的测量结果,还可能损坏仪器和元器件等。
2.理论误差
理论误差是由于测量理论本身不够完善而採用近似公式或近似值计算测量结果时所引起的误差。例如,感测器输入一输出特性为非线性但简化为线性特性,感测器内阻大而转换电路输入阻抗不够高,或是处理时採用略去高次项的近似经验公式,以及简化的电路模型等都会产生理论误差。
3.测量装置误差
测量装置误差是指测量仪表系统本身不完善而引入的误差。如仪表刻度不準确或非线性,测量仪表中所用的标準量具的误差,测量装置本身电气或机械性能不完善,仪器、仪表的零位偏移等。
4.环境误差
环境误差是测量仪表的工作环境与要求条件不一致所造成的误差。如温度、湿度、大气压力、振动、电磁场干扰、气流扰动等引起的误差。
5.人身误差
人身误差是由于测量者本人的不良习惯、操作不熟练或疏忽大意所引起的误差。如念错读数、读刻度示值时总是偏大或偏小等。在测量工作中,对于误差的来源必须认真分析,採取相应措施,以减小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1.5.5 测量误差的估计与校正
测量误差中的性质不同,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及处理方法也不同。定值系统误差一般可用实验对比法发现,并用修正法等予以消除;变值系统误差一般可用残余误差观察法发现,并从硬体和软体不同方面採取措施进行消除。比如从软体上採用“对称法”,可消除线性变值系统误差,採用“半周期法”,可消除周期性变值系统误差等。
在测量中,随机误差对测量过程及结果的影响是必然的,但有明显的不确定性,藉助机率与数理统计以及必要的数据处理,只能描述出随机误差的影响极限範围,并进而给出最接近真值的测量结果,但随机误差无法消除。
在测量中,有粗大误差的测量结果是不可取的,即有粗大误差影响的测量值必须根据一定的规则(如拉依达準则、肖维纳準则等)判断出来,并予剔除。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