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珠海分校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由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基金会中心网和北师大珠海分校三方合作建立,于2012年5月正式挂牌成立,在中国高校率先开展公益慈善领域本科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该教育中心设在北师大珠海分校,是学校设定的独立的人才培养单位。作为学校体制创新的一种尝试,教育中心面向全校大三学生跨专业开设公益慈善事业管理专业方向。首届学生已于2012年9月开学。2015年首次以公益慈善管理专业方向招收全日制本科生,由中心单独招生、单独管理和单独组织教学。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北师大珠海分校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
- 外文名:Soong Ching Ling Education Center on Philanthropy, BNUZ
- 成立时间:2012年5月
中心简介
北师大珠海分校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由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基金会中心网和北师大珠海分校三方合作建立,于2012年5月正式挂牌成立,在中国高校率先开展公益慈善领域本科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该教育中心设在北师大珠海分校,是学校设定的独立的人才培养单位。作为学校体制创新的一种尝试,教育中心面向全校大三学生跨专业开设公益慈善事业管理专业方向。首届学生已于2012年9月开学。
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由北师大珠海分校和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基金会中心网三方合作建立,于2012年5月正式挂牌成立,在中国率先开展公益慈善领域本科层次专门人才的系统培养。当年9月中心即面向全校跨专业设定公益慈善管理专业方向招收大三在校学生,2014年首届学生毕业,这是中国第一批接受过公益慈善专业教育的本科毕业生,其中超过一半的学生被国内大型基金会录用。中心现有大三、大四两个年级的在校生。2015年首次以公益慈善管理专业方向招收全日制本科生,由中心单独招生、单独管理和单独组织教学。
中心顺应我国公益慈善事业迅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紧迫需要,通过跨界合作、协同育人,志在打造中国公益黄埔,培养公益慈善行业未来的骨干和精英。教学中强调重视学科前沿信息,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强化实践能力训练。中心坚持国际化发展,与全球第一家设有慈善学博士学位的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慈善学院签有合作协定,聘请该院教授博士来校授课或讲座。除此以外,中心还聘有多位来自北京、上海以及台湾的学者和业界专家为中心兼课教师。
2014年学校决定成慈善学院,现正在积极筹建中。由上海宋庆龄基金会捐建的慈善教育楼工程已经启动,预计2016-2017年度将投入使用。
2014年学校决定成慈善学院,现正在积极筹建中。由上海宋庆龄基金会捐建的慈善教育楼工程已经启动,预计2016-2017年度将投入使用。
组织架构
中心理事会
理 事 长: 邹蔚 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副理事长:吴忠魁 北京师範大学珠海分校副校长
程 刚 中国基金会中心网总裁
理事: 管建华 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副秘书长
王建成 北师大珠海分校教育学院院长
陶泽中国基金会中心网副总裁
金宝城 北师大珠海分校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主任
中心行政人员
主任:金宝城
秘书:李素娴
中心成立
由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北京师範大学珠海分校和基金会中心网三家合作的北京师範大学珠海分校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于5月22日正式成立。大学与业界携手建立专门机构,定向培养公益慈善事业高层次专业人才,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5月22日晚7点,北京师範大学珠海分校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成立仪式暨中国公益慈善发展主题沙龙在北师大珠海分校国际交流中心三楼报告厅隆重举行。
成立仪式由我校副校长吴忠魁主持,中国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基金会中心网理事长、中国希望工程创始人徐永光、珠海市副市长龙广艳、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邹蔚、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副秘书长管建华、中国基金会中心网总裁程刚、中国基金会中心网副总裁陶泽、珠海市教育局副局长吴凡、香港活知识机构荣誉总裁徐国辉博士以及我校校长陈光巨、校党委书记唐伟、副校长严驳非、党委副书记戴伟、教学部部长周志强、教育学院首席教授张厚粲等嘉宾共同出席,多家新闻媒体到场进行跟蹤报导。
成立仪式上,合作三方代表上海宋庆龄基金会秘书长邹蔚、北师大珠海分校校长陈光巨和基金会中心网总裁程刚共同签署了合作协定。

成立仪式上,合作三方代表上海宋庆龄基金会秘书长邹蔚、北师大珠海分校校长陈光巨和基金会中心网总裁程刚共同签署了合作协定。


随后,合作三方代表徐永光理事长、邹蔚秘书长和陈光巨校长并特邀龙广艳副市长共同为北京师範大学珠海分校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揭牌。龙广艳副市长对教育中心的成立表示了祝贺,并对其开创性的意义表示了肯定。
教育中心设在北师大珠海分校,拟由北师大珠海分校派员担任教育中心主任,负责教育中心日常管理工作。其中,关于公益慈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中心将依託基金会中心网,主要面向国内有实力有影响的公益慈善组织和机构实行订单式培养;公益慈善管理跨专业设立,不依託某一具体专业,主要採取实务课程、实践教学、专业综合实习等形式教学,总学分拟定为45学分;另外,会注重国际化培养途径,包括借鉴已开发国家经验设计专业课程、引进国外原版教材、聘请国际知名公益慈善教育专家任教、开设国际短期课程等,同时推进该专业领域的国际合作办学,目前,全世界唯一开设了慈善学博士课程的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慈善中心已与我校有了合作意向。



陈光巨校长在致辞中讲到,目前中国公益慈善组织普遍反映专业人才匮乏,从业人员缺乏公益领域的能力、经验和专业知识,严重製约了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而教育中心对正在发展的中国公益慈善事业而言可谓应运而生,将通过整合校内外、国内外特别是公益慈善组织和企业的优质教育资源,致力于中国公益慈善精英人才的培养,并开创大学与业界携手培养专业人才的新途径、新模式。这一项目的实现,对促进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将会做出历史性贡献,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将会探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对北师大珠海分校来讲,将可在公益慈善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领域抢占国内制高点,为学校和学生开闢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坚定的公益慈善理念、了解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前沿、掌握较扎实的原专业(如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金融学、会计学、文学、传播学等)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公益慈善相关岗位实操能力,能胜任公益慈善机构和大中型企业社会责任部门的组织管理、项目运作、宣传推广、专业服务以及理论研究等工作的套用性、複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人才规格
1.知识结构
掌握较系统的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了解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沿革、现状和发展趋势;
了解不同类型公益慈善机构和企业社会责任部门的管理与运作模式;
熟悉公益慈善领域相关政策与法律;
掌握与原专业相关的公益慈善岗位要求的公益慈善专业知识。
2.专业技能
根据原专业背景和用人单位岗位要求,综合具备以下专业技能:
公益慈善项目策划、运作、行销与组织实施能力;
公益慈善筹款、宣传、教育、谘询服务能力;
公益慈善组织与机构的财务、税务管理业务能力;
3.研究基础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以及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
具有一定的专业研究基础与能力。
4.沟通表达
具有较强的文字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和国际交流基础;
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网路沟通能力。
5.个人修养
具有强烈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理念;
具有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
在个人形象设计与社交礼仪方面具有较高的品位。
培养模式
1.依託基金会中心网,主要面向国内有实力有影响的公益慈善组织和机构试行订单式培养。学生选择修读本专业方向须经条件考核。
2.跨专业设定公益慈善管理专业方向。不依託某一具体专业,由学校面向全校各专业大三学生开设,学生所属原专业不变,更充分体现为学生构建公益慈善岗位要求的複合型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如公共管理+公益慈善事业管理、市场行销+慈善推广、会计学+慈善财务管理、教育学、心理学+慈善宣传与专业服务等。
3.本专业方向总学分拟规定为40学分(包括课程学分与毕业实习学分,不包括毕业论文)。其所获得的学分均可替代原属专业的专业方向课程和个性课程学分。
4.本专业方向课程主要採取实务课程、实践教学、专业综合实习等形式进行,并主要聘请业界专业人员担任教学,实行实务课程导师制。
5.注重国际化培养途径,包括借鉴已开发国家经验设计专业课程、引进国外原版教材、聘请国际知名公益慈善教育专家任教、开设国际短期课程等。同时推进该专业领域的国际合作办学。
6.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切实强化学生内在文化素养和外在气质形象。
课程类型
1.设专业方向课程22-24学分。
2.设专业选修课程10-11学分,专业实践课程10学分。
3.切实加强实践性课程,课程的实践内容和完全实践课程学分占本专业方向总学分比例不低于40%,部分课程採取与志愿者活动相结合、到公益慈善机构和企业社会责任部门顶岗实操、国小期到国外专题游学等形式进行。
4.设定公益行动课程,包括每学期1学分的公益行动学时累计课程、针对突发事件即时组织的公益参与行动等。
证书授予
1.学生所取得学分计入其原属专业总学分,修满其原属专业规定的学分、达到学位要求成绩,由原属专业授予毕业证书和该专业学位证书;修满本专业方向规定的学分,可在证书上注明公益慈善事业管理专业方向。
2.选修本专业课程成绩合格,学生可获得教育中心颁发的公益慈善事业管理专业方向课程修读证明。
就业领域
各类公益慈善组织与机构、大中型企业社会责任部门、公益服务机构、公益传媒与公益慈善研究机构、社会企业、公益创业等。
慈善访学
2014年8月24日至9月6日,北师大珠海分校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师生一行15人由杨志伟老师带队赴台湾访学,参加台湾辅仁大学非营利组织管理硕士学位学程的暑期项目。文化大学王顺民教授等八位台湾相关领域知名学者和大家开展了七次讲座及一次座谈会,共同学习探讨了有关两岸非营利组织的重要议题。访学期间,师生们参访了伊甸社会福利基金会、儿福联盟、生态绿、Big Issue等八家台湾知名非营利机构及社会企业。最后,辅仁大学非营利组织管理硕士学位学程主任郭登聪老师为参加本次项目的同学颁发了学习证明。
培训参访总计八天,台湾的学者们对于NPO、社会企业和募款有他们的新想法和独特解读,在此期间也感受到了郭主任、各位授课老师和助教对我们的热情。课程虽然安排得非常紧凑,但是学生们却像海绵一样,努力吸收儘可能多的经验和理念。机构参访过程中,参访团队更加直观的看到基金会等组织的使命理念和运营模式等。参访的基金会涵盖各领域,有服务身心障碍者的、有关注儿童青少年的、有为妇女服务的、还有企业型基金会和社会企业等。其中有老牌的大基金会,也有由年轻人发起的社会企业。

吴树菁同学表示,这一行的见闻都让她很振奋,同时也需要花时间去思考消化,在公益之路已经相互扶持走了一年,接下来的路,要继续以慈悲的心肠和冷静的头脑为人民福祉再多做一点。据了解,参访的同学们已经分成了小组,将此行的见闻和感想都记录下来,并準备把收穫与大家分享。
相关新闻
应邀参加慈善领域专业人才培养座谈会
2015年10月27日,由教育部、民政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举办的慈善领域专业人才培养座谈会在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举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职教司、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以及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範大学珠海分校、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中国扶贫基金会、基金会中心网、深圳中国慈展会发展中心等单位参加了会议。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金宝城主任、法律与行政学院杨志伟老师应邀出席。
会上,四所院校分别介绍了慈善领域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展示了各自的特色。中心金宝城主任以《创新驱动、协同育人,探索公益慈善专业人才培养之路》为题,从中心发展沿革、取得的成果与社会影响、创新思考三个方面,对中心在慈善专业人才的主要做法与经验作了专题报告。
座谈会就《关于加快推进慈善领域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讨论稿)》进行了研讨,对人才培养的模式、培养规格、专业设定标準、毕业生出路、职业资格认证、人才评价体系、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合作与交流等内容进行了讨论与交流。
参加座谈会的代表们一致认为,把和公益慈善事业相关的政府部门、高校和公益慈善组织召集在一起,就公益慈善领域的人才培养进行探讨,这次座谈会将是中国公益慈善人才培养发展过程中有重要意义的第一次。代表们还建议,推动公益慈善学科建设是一项複杂艰巨的任务,应当汇集各方力量,儘快成立公益慈善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筹),以组织化的形式持续推动我国公益慈善领域的学科建设。
公益慈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专家论证会
6月27日至28日,公益慈善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专家论证会在励耘楼A301会议室召开,副校长吴忠魁教授和来自北京师範大学、中央编译局、中央民族大学、华南师範大学、民政部培训中心(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上海宋庆龄基金会的专家学者以及我校的部分教师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主任金宝城教授主持。
吴忠魁副校长在致辞中强调,我们国家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教育改革,面对社会对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呼声,不但要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改革,更要注重创新型与跨界人才培养的探索。公益慈善管理作为国内正在筹建的新兴专业,在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上既要遵循课程设计价值维度、知识维度与操作维度的一般规则,同时还要突出跨界学科整合的特殊性,对知识与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併合理釐清专业知识模组的边界。希望藉助本次专家论证会,进一步论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科学性,进一步推动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
随后,民政部慈善事业创新和发展理论研究部级重点项目《公益慈善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研究》课题主持人杨志伟老师介绍了课题的最终成果,就设定公益慈善管理本科专业的必要性、已有基础、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特色等做了汇报陈述,并简要报告了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方法与技术、内在逻辑、课程网路地图以及当前存在的局限性等问题。
与会专家围绕公益慈善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深入研讨,针对我校公益慈善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证,着重指出了专业培养计画中存在的显性和潜在的问题,特别是针对课程结构与课程逻辑、课程名称规範、研究方法课程比重、专业方向的特色、课程修读顺序与衔接、学科前沿性课程的设定、核心能力的提升、实务能力的培养等问题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重点课题立项
6月16日,民政部网站发布了《民政部2015年度慈善事业创新和发展理论研究部级课题立项公告》,由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申报的“行业和院校合作办学联合开展慈善人才培养研究”获準立项为民政部部级重点课题,这是继上两年度“公益慈善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研究”、“公益慈善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后宋庆龄公益第三次获得民政部重点课题立项。
该课题由我校杨志伟老师主持,课题从国内外已有相关文献资料和国内公益慈善教育的现实案例入手,归纳与总结当前国内公益慈善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进而藉助套用型慈善人才培养模式模型以及院校、行业组织、公益机构在人才培养网路中的关係模型,分析行业和院校合作办学培养慈善人才的可行性。从人才培养合作、专业建设合作、课程体系建设合作、实训基地建设合作、教师队伍建设合作五个维度分析合作办学的具体模式。并提出形成联合开展慈善人才培养机制的政策性建议。
据了解,本次评审共收到70家单位总计119份课题申报材料,经专家评审,最终确定了12个重点课题、27个自选课题进行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