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範大学“形势与政策”小组(Association of Circumstance & Policy),简称“形势与政策”小组(ACP),是北京师範大学唯一代表学校的时事类学生兴趣团体,也是北京高校中唯一建立在历史学专业下的时事兴趣团体。 2007年秋,在时任北京师範大学党委副书记郑萼老师的亲自关心和倡议下,北京师範大学“形势与政策”小组正式成立。作为北师大学生创新工作的试点项目,它与北京师範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同步启程,小组之名也由此而生。
作为北京师範大学历史学院唯一一个横跨十二个年级的学生兴趣团体,北京师範大学“形势与政策”小组依託历史学院逐步形成了自己明确的组织定位,即以当下时事关注和中外青年交往为兴趣纽带,以“博古通今、胸怀天下”为己任,致力于探索时事研究与历史学专业学习间融通与互动的特色学生团体。“形势与政策”小组将传播时事知识和锻鍊成员能力相结合,致力于打造一个思维活跃、亮点鲜明、全面发展的特色组织,希望以该小组的微薄之力唤起更多同学心繫民族命运、心繫国家发展、心繫人民福祉的自觉意识。
自成立以来,北京师範大学“形势与政策”小组不断开拓小组发展的新思路,探索“第二课堂”延展和“第二集体”建设同向同行,取得了一项又一项骄人的成绩,成为历史学院、乃至北京师範大学学生工作的特色品牌与创新亮点,受到全校师生、首都高校同仁和中外友好人士的高度评价,在社会上也引起了积极反响。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北京师範大学“形势与政策”小组
- 外文名:Association of Circumstance & Policy
- 英文缩写:ACP
- 成立时间:2007年10月28日
- 组织性质:时事类兴趣团体
组织体系与文化建设
成立十一年来,“形势与政策”小组的队伍不断壮大,建制逐步完善,先后设立了组长、副组长、秘书长、副秘书长和组织、学研、宣传、外联专员。小组成员实行组员、观察员和院系联络员相结合的制度,建立了颇具特色、充满活力的组织体系。
“形势与政策”小组始终将团队文化建设作为工作的主要着力点和落脚点,通过举办小组周年庆联欢会、组织集体出游、设计特色标徽、“邢予正护照”、学期纪念册和系列文化创意产品等方式,建设内涵与外延并举,严谨与活力并存,有广度、有深度、有精度、有热度的团队文化,培养了团队成员间的互助精神,使小组成为了友谊与合作的桥樑和纽带。为拓宽宣传渠道,小组还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微博和人人网主页,以充分利用网路媒体增强自身的影响力。2017年,为迎接十周年庆典,“形势与政策”小组举办了周年晚会暨组史知识竞赛,设计了以“邢予正护照”为代表的新一批文创产品,承载了小组成员对“形势与政策”小组薪火相传、开闢新篇章的美好希冀。小组微信公众号还发布了亮点纷呈的“小组十年”和“邢予正海外见闻”系列推送。
时事辅导与培训
小组注重对新成员的辅导和培训工作,定期组织集体学习,通过梳理时事新闻的系统知识,组织成员讨论时事热点,以拓宽成员视野,锻鍊成员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增强小组成员对社会、对世界的关注度,全面提升了个人的综合素质。截至2018年6月,小组已经坚持组织了96次集体学习,其中既包括中国时政基本概况、台湾政治生态现状等时事基础培训,也包括世界主要已开发国家国情系列讲座以及介绍颜色革命与乌克兰变局、南亚反恐、朝鲜“主体思想”、日本政局演进、外交外事礼仪等内容的专题讲座。小组每年为新成员配发统一的学习手册和学习材料,举办国内外时事热点集体观摩会和专题答疑会,评选并发布“年度十大国际新闻和“年度十大国际风云人物”。小组官方微信号定期推出“时事前瞻”、“时事回顾”栏目,以锻鍊成员的时事观察和写作能力。
小组成员参与集体学习

《形势与政策》课程备课工作
“形势与政策”小组自成立以来,积极协助学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备课组的工作,全面参与全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备课环节,并应学校党委学工部和本科生工作处的要求,多次承担起全校共训班党建学习材料的编辑命题工作以及本科生卓越训练营入营考试的命题与阅卷工作,以认真严谨的态度,高效、优质地完成了学校交付的各项任务。在参与备课的过程中,小组探索出“学生进课堂”这一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创新形式,先后有来自13个年级的46人次走上《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等课程的讲台,为多个院系的本科生授课,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和《中国教育报》报导。
特色精品活动
“形势与政策”小组注重品牌效应,不断推出自己的特色活动。至2018年6月,小组面向北京师範大学校内外成功举办了十二场“News Today”环球论坛、九届“博古通今 胸怀天下”时事知识知识竞赛、十一场“古今世界 天下大观”——世界主要已开发国家国情系列讲座和八届首都高校新生时事知识友谊赛。
“News Today”环球论坛
“News Today”历史学院环球论坛作为小组的一项特色精品活动,自2006年以来已经举办过十二场,在北师大甚至北京高校範围内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小组成员分成多个小团队,通力合作、精心準备,对自己感兴趣的国内国际时事话题进行展示。同时,小组还邀请北京各高校的兄弟社团共同参与展示,并邀请历史学院的教授学者进行专业点评。环球论坛的举办不仅拓宽了同学们的视野,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也对外展示了历史学院学生积极向上、关注世界的良好风貌。
“博古通今,胸怀天下”时事知识竞赛
从2010年起,“形势与政策”小组连续九年举办“博古通今 胸怀天下”——北京师範大学时事知识竞赛,取得巨大成功,受到了北师大师生和首都各界观众的普遍讚誉。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播李修平、海霞、康辉、李梓萌、郎永淳、郭志坚,《新闻30分》主播胥午梅,《文化之旅》主持人刘芳菲以及资深外交家、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郭崇立大使等应邀莅临决赛现场,与师大学子共话全球风云,见证巅峰对决。2012年3月,时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的李肇星先生曾为第三届大赛发来贺信,并专门委託工作人员为获奖选手送来了精心準备的纪念品。2017年4月,第八届大赛的决赛通过“视友网”进行全程直播,共有超过22000余人次观看了线上直播及录像回放。通过9年的实践与创新,“博古通今 胸怀天下”北京师範大学时事知识竞赛已经日臻成熟,成为师大校园内乃至首都高校界具有广泛关注度和一定影响力的品牌活动。
“古今世界天下大观”——世界主要已开发国家国情系列讲座
2011学年,“形势与政策”小组全新创设了“古今世界 天下大观”——世界主要已开发国家国情系列讲座,邀请国内外历史学界国别史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综合专业性培训和通识性讲座,深入浅出地讲解主要已开发国家的政治传统与现实国情。至2018年6月,小组已先后邀请俄国(苏联)史专家张建华教授、李兴教授,法国史专家郭华榕教授,德国史专家孙立新教授,美国史专家安然教授,英国史专家郭家宏教授、梅雪芹教授,日本史专家徐建新研究员以及法国着名汉学家、法兰西学院院士、巴黎高师前副校长巴斯蒂夫人、法国巴黎学区总督学、巴黎高师原历史系主任吉勒·佩古教授为师大学子带来了十一场高水平的讲座。该系列讲座将“形势与政策”小组常规的集体学习延展至北京师範大学全校範围,有助于汇通历史学专业学习和当下时事关注,也有助于扩大北京师範大学历史学院的学科知名度和影响力。
“古今世界天下大观”巴斯蒂夫人专场

首都高校新生时事知识友谊赛
首都高校新生时事知识友谊赛是目前首都高校新生间唯一的校际时事知识竞赛,至今已举办八场。其间,参赛队伍不断扩大,如在2016年举办的第七场比赛中,共有首都10余所高校组队参加角逐比赛以年度时事盘点为主题内容,通过活泼生动、别具特色的比赛形式,让同学们不仅了解了更多的时事知识,还在轻鬆愉快的氛围中领略了世界的风云变幻。同时,本项赛事的举办对加强各兄弟院校间的经验交流、加深各院校大一新生的友谊、实现共同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
校外实践与校际交流
“形势与政策”小组充分利用校园内外各种资源,着力为成员延展信息网路,开闢交流路径。近十年来,小组同外交部新闻司、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人民日报社、光明日报社、新华社《参考讯息》报社、民革中央《团结报》社、中评社、凤凰卫视、国家博物馆社教处、圆明园管理处等机构开展合作,切实拓宽校外实践领域,加强社会平台建设。
校外实践
应外交部新闻司邀请,“形势与政策”小组成员曾于2011年、2014年、2015年、2016年四度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观摩例行记者会,与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华春莹座谈交流,并连续七年参加外交部举办的“大爱无国界”国际义卖活动。同时,小组成员还应邀参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参考讯息》报社,赴国家博物馆参观“佛罗伦斯与文艺复兴:名家名作展”、“地中海文明-法国罗浮宫博物馆藏文物精品”、“丝绸之路大型文物展”、“玛雅:美的语言”与“博特罗在中国:费尔南多·博特罗作品展”、“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学院与沙龙——法国国家造型艺术中心、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珍藏展”等特展,并应邀参加了国家博物馆“启蒙之对话”系列研讨开幕仪式、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馆藏面具特展开幕式、圆明园罹劫150周年法方向圆明园赠送雨果铜像仪式、首届联合国名人讲座、“中评大咖论坛:全国台联会长汪毅夫对话会”等一系列校外实践活动。
参加法方向中方赠送雨果铜像仪式


在校外实践的过程中,北京师範大学“形势与政策”小组成员与李肇星(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前会长、原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原外交部部长)、杨洁篪(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主任、原国务委员、外交部部长)、王毅(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部长)、张业遂(十三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外交部党组书记)、孔泉(中央外事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前驻法国大使)、张明(驻欧盟使团团长、特命全权大使)、刘建超(浙江省委原常委、省纪委原书记、省监察委原主任,前外交部部长助理、新闻司司长)、王超(外交部副部长)、秦刚(外交部部长助理、礼宾司司长,前驻英国公使、前外交部发言人)、姜瑜(驻阿尔巴尼亚大使、前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洪磊(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前驻芝加哥总领事、前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华春莹(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新闻发言人)和陈昊苏(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前会长)、金永健(前联合国副秘书长)、陈健(前联合国副秘书长)、吴建民(前驻法国大使、国际展览局名誉局长)、吴海龙(中国联合国协会会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前驻欧盟使团团长、特命全权大使,前外交部部长助理)、王学贤(前驻南非大使、前常驻联合国副代表)、王世杰(前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孙必乾(前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前中国中东问题特使)、蔡方柏(前驻法国大使)、梅兆荣(前驻德国大使)、王嵎生(前APEC高官)、刘新生(前驻汶莱大使)、张直鑒(前驻芬兰大使)、冯志军(前驻蒲隆地大使)、姚培生(前驻乌克兰大使)、甄建国(前驻丹麦大使)、郭崇立(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前驻牙买加、肯亚大使)等外交界人士进行过交流与互动。2009年5月8日,贝尔格勒“炸馆事件”十周年之际,小组成员专程赴八宝山革命公墓,追悼遇难的邵云环、许杏虎、朱颖三位烈士,向同去扫墓的朱颖烈士父亲表达了敬意和哀思。
校际交流
“形势与政策”小组各项工作的成功离不开与首都其他高校同类组织的交流与合作。自成立以来,小组与外交学院时事研究会、国际关係学院国际问题研讨会、清华大学学生海峡两岸交流协会、南开大学两岸交流协会、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係学院学生会、北京大学台湾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係协会、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时政论坛、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关係协会、清华大学学生国际事务交流协会等首都高校同类组织建立了较为稳固的合作关係。小组成员多次应邀参加或观摩清华大学的海峡论坛、国际关係学院的国际关係论坛和新生国际知识邀请赛等活动,受清华大学邀请参加赴台实践和在北京、贵州等地举办的各类两岸青年交流活动。
在全国台联的支持下,北京师範大学“形势与政策”小组与清华大学学生海峡两岸交流协会、北京大学台湾研究会、南开大学两岸交流协会等组织联合承办了七届京津高校海峡两岸知识竞赛,四次获得大赛冠军,两次获得亚军。2012年的第四届大赛中,“形势与政策”小组还被推举为大赛的命题主审方,全程协调、监督大赛的全部命题程式。
在近十一年的时间里,小组还先后获得过第五届外交学院时事知识竞赛暨六校同场赛亚军、第七届首都高校时事知识竞赛冠军、第八届首都高校时事知识竞赛亚军、第二届“纵横杯”首都高校时政知识竞赛二等奖、第九届首都高校时事知识竞赛冠军、第八届首都高校大学生“外交之星”外交外事礼仪风采大赛“最具外交风度奖”、首届北京市高校外交谈判大赛季军、第九届首都高校大学生“外交之星”外交外事礼仪风采大赛季军、第十届首都高校大学生“外交之星”外交外事礼仪风采大赛亚军、第三届首都高校国际关係史知识竞赛二等奖、第三届首都高校模拟外交谈判大赛“最佳谈判手”、第四届首都高校国际关係史知识竞赛 “个人风采奖”、第十一届首都高校大学生“外交之星”外交外事礼仪风采大赛季军及“最具外交风采个人奖”、第四届全国高校外交谈判大赛单场冠军、第十二届首都高校大学生“外交之星”外交外事礼仪风采大赛亚军、第五届首都高校国际关係史知识竞赛冠军与“个人风采奖”等殊荣,不仅为北京师範大学赢得了荣誉,也得到了首都高校同类学生团体的普遍肯定。
2015年首都高校“外交之星”外交外事礼仪风采大赛

国际友好交流
国际友好交流是“形势与政策”小组最具特色的活动内容之一。小组十分重视与外国使馆和友好团体间的合作往来,重视与国际人士间的友好交流,致力于以该组织的力量为中外民间外交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自2004年起,小组成员连续十三年在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亚西尔·阿拉法特逝世纪念日前往使馆凭弔,与巴勒斯坦驻华使馆和巴勒斯坦留学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其中,2009年11月12日,由巴勒斯坦国驻华使馆与北京师範大学历史学院联合主办的首都高校学生纪念阿拉法特主席逝世五周年暨中东和平展望主题论坛活动在巴勒斯坦驻华使馆成功举办。“形势与政策”小组作为承办方,约集六所首都高校学生代表参加纪念活动,受到中央电视台阿拉伯语频道、人民网、中国网等多家主流媒体集中报导,巴勒斯坦国总统阿巴斯特此向北京师範大学“形势与政策”小组致口信表达谢忱。2014年11月4日,使馆与历史学院又联合主办了首都高校学生纪念阿拉法特主席逝世十周年暨中东和平展望主题论坛活动,约集七所首都高校学生代表参加纪念活动,并得到中国青年报社等国内主流媒体和部分阿拉伯国家媒体进行的现场报导。
赴巴勒斯坦使馆纪念阿拉法特逝世10周年

2011年1月,应巴勒斯坦国政府的邀请,北京师範大学“形势与政策”小组一行六人作为首批中国大学生代表对巴勒斯坦国进行了正式友好访问。访问期间,代表团成员受到了巴勒斯坦国总统、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马哈茂德·阿巴斯、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府秘书长塔伊布等巴方高官接见,访问了拉马拉、伯利恆、纳布卢斯、杰里科等巴勒斯坦自治城市和耶路撒冷老城区,参观了党政机关、高校、难民营和大量历史文化遗蹟。在巴方的特别安排下,代表团一行专程拜谒了暂厝于拉马拉的阿拉法特主席墓,代表中国大学生向这位巴勒斯坦解放运动的灵魂人物敬献花圈。巴勒斯坦驻华使馆公使衔参赞扎卡利亚以及巴勒斯坦主席府外办和外交部礼宾司官员全程陪同访问。巴勒斯坦主席府对中国大学生的首次正式友好访问高度重视,所到之处均予以高规格接待。
小组应邀访问巴勒斯坦,与阿巴斯主席合影

2013年5月6日晚,正在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巴勒斯坦国总统、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马哈茂德·阿巴斯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亲切接见了“形势与政策”小组代表。他再次高度评价中国大学生代表团2011年对巴勒斯坦国历史性的访问,对北京师範大学历史学院学生向巴勒斯坦难民营儿童捐助1000美元的善举表达诚恳的感谢,对北京师範大学和历史学院长期以来为推进中巴民间友好和青年友好做出的突出贡献表示由衷的敬意。
零距离接触国际政要
小组成员对话法国总统萨科齐

“形势与政策”小组成员有幸同多位知名国际政要近距离对话,或向法国总统萨科齐、法国前总理拉法兰、欧盟委员会前主席、义大利前总理普罗迪、斯洛维尼亚前总统图尔克提问,或向美国前总统乔治·布希、法国前总理埃罗、德国前副总理兼外长韦斯特维勒赠送纪念品,或与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欧盟委员会前主席、义大利前总理莱塔、原俄罗斯驻华大使罗高寿等近距离对话,或与欧盟委员会主席让-克洛德·容克通信交流,以积极上进的态度和文明大气的风貌受到外宾的高度评价。
使馆参观
“形势与政策”小组多次应邀参观或访问俄罗斯(2次)、美国(2次)、英国(2次)、法国(2次)、德国(5次)、日本(2次)、波兰(6次)、捷克(2次)、匈牙利(2次)、比利时、荷兰(2次)、奥地利、丹麦(2次)、挪威、希腊(2次)、马尔他、印度、泰国、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亚塞拜然、澳大利亚、纽西兰、巴勒斯坦(15次)、吉布地、加彭(2次)、南非、巴西等国和欧盟使团驻华大使馆以及法国文化中心、俄罗斯文化中心等外国驻华机构,参加在俄罗斯使馆举办的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在法国使馆举办的罗浮宫馆长学术讲座、在波兰使馆举办的国庆招待会等活动,为中外民间外交的发展谱写了亮丽的一笔。
国际文化月
2009年起,“形势与政策”小组于每年11月前后创设了“国际文化月”,在一个月的时间内,结合中阿友好日、北京波兰文化节、欧盟电影展等契机,集中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系列涉外交流活动。“国际文化月”以拓宽当代大学生的国际视野为宗旨,在增进对各国历史文化了解、培养专业课程学习兴趣方面成效显着,已成为推动学生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又一成功实践。
欧洲考察

2016年8月,应法国香槟-阿登-阿尔萨斯-洛林大区教育总督学、纪念凡尔登战役百年委员会委员、着名历史学家吉勒·佩古教授邀请,小组成员以“凡尔登战役百年巡礼”为契机,赴欧开展凭弔凡尔登古战场、考察历史遗蹟、参与政治对话、深化民间交流为内容的实践活动,遍访法国、德国、瑞士、比利时,并受邀对布鲁塞尔欧洲议会总部和日内瓦联合国第二总部(万国宫)进行了重点参访。
媒体报导与社会反响
媒体报导
“形势与政策”小组不仅受到领导老师和同学们的广泛认可,更受到了校内外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成立九年来,“形势与政策”小组还受到包括《人民日报》、《参考讯息》、《中国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国教育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华社、中新社、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政府网、人民政协网、中国网、中国台湾网等国内主流媒体和法新社、路透社、巴勒斯坦马安通讯社、法国电视一台、法国电视三台、法国总统府爱丽舍宫和总理府马提侬宫网站、德国广播公司、新加坡《海峡时报》、《巴勒斯坦日报》、《欧洲线上杂誌》、亚塞拜然《人民日报》等国外知名媒体的多次报导,既展示了师大学子宽广的视野和高远的境界,也为和平崛起的中国赢得良好的国际形象。
社会反响
十一年以来,北京师範大学“形势与政策”小组不但为广大同学铺设了在交流中提升自我的新平台,也将北京师範大学历史学院近年来积累的时政特色活动的经验和成果与师大全校师生共享,成绩斐然,硕果纍纍。

2009年5月和2011年11月,时任北京师範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两次专门向前来我校作报告的外交部部长杨洁篪介绍了“形势与政策”小组的情况。短短三年之内,杨洁篪外长已连续3次对小组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鼓励大家勤奋学习实践,为民间外交再创新功。
2010年9月,时任北京师範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专门陪同来该校参加活动的时任国家行政学院党委书记魏礼群、中央政策研究室常务副主任何毅亭等中央领导同志观看“形势与政策”小组成立两周年回顾展。

2011年6月,时任北京师範大学校长钟秉林向前来该校出席首届免费师範生毕业典礼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赠送了由“形势与政策”小组成员设计製作的《总理的微笑》“字画像”,作为全体免费师範生送给温家宝总理的礼物。“字画像”深受温总理的喜爱。
继2010年获得我校首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奖后,由北京师範大学党委学工部申报的项目《以学生为主体,以社团为依託,多层次、全方位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在40余所高校申报的近百项成果中脱颖而出,于2011年12月荣获第二届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奖。
2012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李肇星在医院疗养期间,仍对“博古通今 胸怀天下”第三届时事知识竞赛的命题进行指导。2012年6月,李肇星主任来我校作报告,欣悉竞赛成功举办,同董奇校长与小组成员合影留念。
在台北接受新党主席郁慕明签字赠书

2013年7月和2016年8月,“形势与政策”小组成员两度应邀在台北与新党主席郁慕明、青年委员王炳忠进行座谈,并接受郁慕明主席签字赠书。
2013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阿友好协会会长艾力更·依明巴海与“形势与政策”小组代表对话时,对小组为推动各国青年交流所做的努力给予高度评价。

2014年10月和2016年10月,外交部部长王毅在与“形势与政策”小组代表对话时,两次对小组在时事研究和中外青年交往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表示讚赏。

2017年5月,“形势与政策”小组成员参加中国国民党主席洪秀柱两岸青年座谈会,洪秀柱主席为小组亲笔题词“掌握时事,透彻分析”。
2017年7月,《形势与政策课学生自我教育的新探索——以“形势与政策”小组为例》获得北京师範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并代表北京师範大学参加北京市教学成果奖评比,扩大了“形势与政策”小组这一创新形式在首都高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十余年来,“形势与政策”小组坚持制度建设与经验传承并举,集体智慧与个人创造并重,不断促进成员培养机制的完善与成员能力的提高,真正使每一名小组人感受到小组这个“第二集体”的归属感和荣誉感,收穫更加丰盈的大学生活和人生阅历。展望未来,“形势与政策”小组将会继续矢志不渝地坚持优质、高效的原则理念,矢志不渝地致力于提升品牌含金量,矢志不渝地打造一个思维活跃、亮点鲜明、全面发展的特色组织,向着“紧扣时事主线、彰显历史特色、弘扬师大风範”的目标,秉要执本,谱写活力激扬的青春;不矜不盈,放飞笃实高远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