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量经济学》围绕总量经济学的四个基本问题展开阐述经济成长的源泉是什幺,经济波动的原因是什幺,失业和通货膨胀率是什幺关係,商品市场、货币市场与国际市场均衡的条件是什幺。本书作者严格基于原始文献写作,尽全力亲自收集权威数据绘製图表。书中表述方式契合大学生的认知心理。每一章均按照先讲“假设”,再讲“定义”,然后讲“分析框架”,此后提出“命题”,紧接着进行“经验研究”,最后提出“结论”的“科学推演体系”进行讲解,读来由浅入深,能把初学者带入堂奥的总量经济学世界。《总量经济学》可作为高等院校“总量经济学”课程教材,尤其适合大学本科生阅读;对于研究生以及商业领域从事巨观经济研究、政府部门进行巨观经济分析的工作人员,也是良好的参考书。
基本介绍
- 书名:21世纪经济管理类精品教材:总量经济学
- 作者:张苏
- 出版日期:2014年8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7302369232
- 外文名:Macroeconomics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页数:444页
- 开本:16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总量经济学》作者是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主讲个体经济学、总量经济学课程,深受学生好评,获得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奖,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称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中央财经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本书的重要特点是将总量经济学的每个问题都用科学推演程式进行了推演和讲述,这一创造性的努力对于将总量经济学理论系统化具有重要价值。每一章都按照假设——定义——分析框架——命题——经验研究——结论的程式展开分析,思路清晰、体系严谨,对于改进我国总量经济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具有推进作用。本书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是坚持了回到基本经典文献的原则,说理透彻而又符合大学生认知心理。同时,《总量经济学》配用400页的PPT课件,而且对于複杂的推理逻辑细分成了动画路径,非常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
作者简介
张苏,男,经济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伦敦大学访问学者。研究领域为发展经济学、个体经济学、总量经济学。重点研究的问题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係、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的关係、道德与经济发展的关係。在《中国社会科学》等杂誌发表论文。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三等奖;获得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称号。获得中央财经大学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最佳教案奖、最佳教学演示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出访美国、英国、日本、罗马尼亚、韩国学术交流。
图书目录
第1章总量经济学的基本问题1
1.1国民收入核算2
1.2名义GDP、实际GDP与物价水平7
1.3经济成长问题17
1.4总供给问题18
1.5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係20
1.6商品市场、货币市场与国际市场均衡23
1.7结论27
第2章经济成长理论与政策28
2.1假设33
2.1.1关于生产函式的假设33
2.1.2关于社会储蓄与投资的假设36
2.1.3关于劳动力增长率的假设37
2.2定义38
2.3分析框架45
2.4命题53
2.4.1储蓄率调整对于稳态的影响53
2.4.2劳动力增长率对于稳态的影响55
2.4.3技术进步对于稳态的影响57
2.5经验研究65
2.5.1储蓄率更高的国家人均收入更高65
2.5.2人口增长率更高的国家人均收入更低66
2.5.3各国人均收入会趋同吗66
2.6结合经验的新理论:内生增长理论69
2.6.1AK模型:储蓄可以带来持续增长69
2.6.2人口增长内生模型:穷国、富国70
2.6.3技术内生模型:储蓄推动技术进步和人均收入增长70
2.6.4两部门模型:研究型大学对经济成长的贡献73
2.7结论76
第3章总供给理论78
3.1假设81
3.1.1W/P中:W,P都能即时调整81
3.1.2W/P中:W具有灵活性,P表现为价格刚性85
3.1.3W/P中:W具有粘性,P具有灵活性90
3.2定义90
3.2.1垂直的供给线90
3.2.2水平的供给线91
3.2.3向上倾斜的供给线92
3.2.4总需求线(一个基于货币数量论的定义)95
3.3分析框架104
3.4命题107
3.5经验研究110
3.5.1总供给线垂直的经济体:数值模拟110
3.5.2总需求政策对总供给线垂直的经济体的影响:数值模拟111
3.5.3总供给政策对总供给线垂直的经济体的影响:数值模拟112
3.5.4总供给线水平的经济体:数值模拟113
3.5.5总需求政策对总供给线水平的经济体的影响:数值模拟114
3.5.6总供给线向上倾斜的经济体:数值模拟115
3.5.7总需求政策对总供给线向上倾斜的经济体的影响:数值模拟116
3.5.8总需求政策的产出效应和通胀效应:卢卡斯模型的经验研究117
3.6结论119
第4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120
4.1假设121
4.2定义124
4.2.1失业124
4.2.2通货膨胀131
4.2.3预期139
4.3分析框架146
4.4命题155
4.4.1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155
4.4.2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巨观均衡下的失业与货币工资变动关係158
4.5经验研究160
4.5.1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160
4.5.2含有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163
4.5.3最优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164
4.6结论169
第5章国民收入决定:基础模型174
5.1假设176
5.1.1利率不变:i=i176
5.1.2货币供给不变:M=M177
5.1.3名义汇率不变:e=e178
5.2定义181
5.2.1总需求181
5.2.2消费函式183
5.3分析框架185
5.3.1商品市场均衡:45线185
5.3.2凯恩斯交叉图186
5.3.3乘数模型187
5.3.4乘数—加速模型190
5.4命题203
5.4.1政府支出乘数203
5.4.2投资乘数203
5.4.3转移支付乘数204
5.4.4税收乘数204
5.4.5乘数效应对预算平衡的影响204
5.4.6平衡预算乘数205
5.5经验研究207
5.5.1费雪消费行为模型207
5.5.2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213
5.5.3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217
5.6结论221
第6章商品市场均衡222
6.1假设223
6.2定义228
6.2.1总需求228
6.2.2消费函式228
6.3分析框架229
6.3.1商品市场均衡229
6.3.2定量税情形下的商品市场均衡229
6.3.3比例税情形下的商品市场均衡229
6.4命题233
6.4.1税收为定额税情形下的IS曲线233
6.4.2税收为比例税情形下的IS曲线235
6.4.3财政政策与IS曲线的移动236
6.5经验研究239
6.5.1边际消费倾向对商品市场均衡的影响239
6.5.2税率对商品市场均衡的影响243
6.5.3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对商品市场均衡的影响245
6.6结论248
第7章货币市场均衡249
7.1假设251
7.2定义252
7.2.1货币需求252
7.2.2货币供给263
7.3分析框架267
7.3.1货币市场均衡:流动偏好理论267
7.3.2流动性陷阱268
7.4命题270
7.4.1LM曲线270
7.4.2LM曲线方程273
7.4.3货币政策与LM曲线的移动276
7.5经验研究279
7.5.1货币市场投机程度强弱对货币市场均衡的影响279
7.5.2投机程度非常弱时的LM曲线281
7.5.3投机程度极度高时的LM曲线281
7.5.4货币供给预期与物价水平关係282
7.5.5鲍莫尔—托宾货币需求模型285
7.6结论288
第8章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289
8.1假设292
8.2定义292
8.2.1商品市场均衡292
8.2.2货币市场均衡293
8.3分析框架294
8.3.1国内均衡294
8.3.2国内不均衡的四种情况295
8.4命题296
8.4.1总需求线297
8.4.2财政政策对国内均衡的影响299
8.4.3货币政策对国内均衡的影响309
8.5经验研究316
8.5.1财政政策运用316
8.5.2货币政策运用330
8.5.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组合343
8.6结论351
第9章商品市场、货币市场与国际市场均衡353
9.1假设354
9.2定义354
9.2.1汇率354
9.2.2净出口(贸易余额)372
9.2.3资本净流出384
9.2.4国际收支平衡386
9.3分析框架391
9.3.1商品市场、货币市场与国际市场同时均衡391
9.3.2蒙代尔—弗莱明模型395
9.4命题396
9.4.1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财政政策396
9.4.2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货币政策397
9.4.3浮动汇率制度下的财政政策398
9.4.4浮动汇率制度下的货币政策398
9.5经验研究400
9.5.1资本非充分流动时的政策效果400
9.5.2经济目标与政策选择402
9.5.3两种汇率体制下经济调整的动态分析404
9.5.4预期的“自我实现”410
9.5.5经常项目余额与贬值政策414
9.5.6汇率超调417
9.6结论418
练习题答案432
参考文献444
附录实验课程指南:电脑程式
2—1数值模拟一个经济体增长的Eviews程式1
3—1数值模拟经济体的总供给线的Eviews程式7
4—1“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的Eviews程式13
5—1“国民收入决定:基础模型”的Eviews程式19
6—1“商品市场均衡”的Eviews程式27
7—1“货币市场均衡”的Eviews程式29
8—1“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Eviews程式32
9—1“商品市场、货币市场与国际市场均衡”的Eviews程式41
1.1国民收入核算2
1.2名义GDP、实际GDP与物价水平7
1.3经济成长问题17
1.4总供给问题18
1.5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係20
1.6商品市场、货币市场与国际市场均衡23
1.7结论27
第2章经济成长理论与政策28
2.1假设33
2.1.1关于生产函式的假设33
2.1.2关于社会储蓄与投资的假设36
2.1.3关于劳动力增长率的假设37
2.2定义38
2.3分析框架45
2.4命题53
2.4.1储蓄率调整对于稳态的影响53
2.4.2劳动力增长率对于稳态的影响55
2.4.3技术进步对于稳态的影响57
2.5经验研究65
2.5.1储蓄率更高的国家人均收入更高65
2.5.2人口增长率更高的国家人均收入更低66
2.5.3各国人均收入会趋同吗66
2.6结合经验的新理论:内生增长理论69
2.6.1AK模型:储蓄可以带来持续增长69
2.6.2人口增长内生模型:穷国、富国70
2.6.3技术内生模型:储蓄推动技术进步和人均收入增长70
2.6.4两部门模型:研究型大学对经济成长的贡献73
2.7结论76
第3章总供给理论78
3.1假设81
3.1.1W/P中:W,P都能即时调整81
3.1.2W/P中:W具有灵活性,P表现为价格刚性85
3.1.3W/P中:W具有粘性,P具有灵活性90
3.2定义90
3.2.1垂直的供给线90
3.2.2水平的供给线91
3.2.3向上倾斜的供给线92
3.2.4总需求线(一个基于货币数量论的定义)95
3.3分析框架104
3.4命题107
3.5经验研究110
3.5.1总供给线垂直的经济体:数值模拟110
3.5.2总需求政策对总供给线垂直的经济体的影响:数值模拟111
3.5.3总供给政策对总供给线垂直的经济体的影响:数值模拟112
3.5.4总供给线水平的经济体:数值模拟113
3.5.5总需求政策对总供给线水平的经济体的影响:数值模拟114
3.5.6总供给线向上倾斜的经济体:数值模拟115
3.5.7总需求政策对总供给线向上倾斜的经济体的影响:数值模拟116
3.5.8总需求政策的产出效应和通胀效应:卢卡斯模型的经验研究117
3.6结论119
第4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120
4.1假设121
4.2定义124
4.2.1失业124
4.2.2通货膨胀131
4.2.3预期139
4.3分析框架146
4.4命题155
4.4.1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155
4.4.2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巨观均衡下的失业与货币工资变动关係158
4.5经验研究160
4.5.1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160
4.5.2含有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163
4.5.3最优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164
4.6结论169
第5章国民收入决定:基础模型174
5.1假设176
5.1.1利率不变:i=i176
5.1.2货币供给不变:M=M177
5.1.3名义汇率不变:e=e178
5.2定义181
5.2.1总需求181
5.2.2消费函式183
5.3分析框架185
5.3.1商品市场均衡:45线185
5.3.2凯恩斯交叉图186
5.3.3乘数模型187
5.3.4乘数—加速模型190
5.4命题203
5.4.1政府支出乘数203
5.4.2投资乘数203
5.4.3转移支付乘数204
5.4.4税收乘数204
5.4.5乘数效应对预算平衡的影响204
5.4.6平衡预算乘数205
5.5经验研究207
5.5.1费雪消费行为模型207
5.5.2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213
5.5.3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217
5.6结论221
第6章商品市场均衡222
6.1假设223
6.2定义228
6.2.1总需求228
6.2.2消费函式228
6.3分析框架229
6.3.1商品市场均衡229
6.3.2定量税情形下的商品市场均衡229
6.3.3比例税情形下的商品市场均衡229
6.4命题233
6.4.1税收为定额税情形下的IS曲线233
6.4.2税收为比例税情形下的IS曲线235
6.4.3财政政策与IS曲线的移动236
6.5经验研究239
6.5.1边际消费倾向对商品市场均衡的影响239
6.5.2税率对商品市场均衡的影响243
6.5.3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对商品市场均衡的影响245
6.6结论248
第7章货币市场均衡249
7.1假设251
7.2定义252
7.2.1货币需求252
7.2.2货币供给263
7.3分析框架267
7.3.1货币市场均衡:流动偏好理论267
7.3.2流动性陷阱268
7.4命题270
7.4.1LM曲线270
7.4.2LM曲线方程273
7.4.3货币政策与LM曲线的移动276
7.5经验研究279
7.5.1货币市场投机程度强弱对货币市场均衡的影响279
7.5.2投机程度非常弱时的LM曲线281
7.5.3投机程度极度高时的LM曲线281
7.5.4货币供给预期与物价水平关係282
7.5.5鲍莫尔—托宾货币需求模型285
7.6结论288
第8章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289
8.1假设292
8.2定义292
8.2.1商品市场均衡292
8.2.2货币市场均衡293
8.3分析框架294
8.3.1国内均衡294
8.3.2国内不均衡的四种情况295
8.4命题296
8.4.1总需求线297
8.4.2财政政策对国内均衡的影响299
8.4.3货币政策对国内均衡的影响309
8.5经验研究316
8.5.1财政政策运用316
8.5.2货币政策运用330
8.5.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组合343
8.6结论351
第9章商品市场、货币市场与国际市场均衡353
9.1假设354
9.2定义354
9.2.1汇率354
9.2.2净出口(贸易余额)372
9.2.3资本净流出384
9.2.4国际收支平衡386
9.3分析框架391
9.3.1商品市场、货币市场与国际市场同时均衡391
9.3.2蒙代尔—弗莱明模型395
9.4命题396
9.4.1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财政政策396
9.4.2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货币政策397
9.4.3浮动汇率制度下的财政政策398
9.4.4浮动汇率制度下的货币政策398
9.5经验研究400
9.5.1资本非充分流动时的政策效果400
9.5.2经济目标与政策选择402
9.5.3两种汇率体制下经济调整的动态分析404
9.5.4预期的“自我实现”410
9.5.5经常项目余额与贬值政策414
9.5.6汇率超调417
9.6结论418
练习题答案432
参考文献444
附录实验课程指南:电脑程式
2—1数值模拟一个经济体增长的Eviews程式1
3—1数值模拟经济体的总供给线的Eviews程式7
4—1“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的Eviews程式13
5—1“国民收入决定:基础模型”的Eviews程式19
6—1“商品市场均衡”的Eviews程式27
7—1“货币市场均衡”的Eviews程式29
8—1“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Eviews程式32
9—1“商品市场、货币市场与国际市场均衡”的Eviews程式41
序言
在艰难的写作过程中,作者谨记的方向标是:不仅要準确地表述每一个原理,还要儘可能地让每一章节的表述契合大学生学习过程的认知心理。
为了确保原理表述的準确性,作者坚持“回溯到原始文献”的原则。现在呈给大家的已经是第十稿了,修改这幺多版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想让奠定总量经济学基础的基本文献没有逻辑断层地进入教科书,但又不能艰深、晦涩,不利于大学生兴趣的培养和认知潜能的开发。稿件经历了一个数学公式由少变多,又由多变少的过程。呈献给大家的这一稿似乎比大多数中级总量经济学教材公式都要多,但请读者不要望而生畏———如果要让每一个原理是通透的,每一个结论不是空穴来风,这些推理已经是必不可少的了。耐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这些数学符号由浅入深,是带领大家进入美妙的总量经济学世界的铺路石。
作者费尽心力让理论的表述契合大学生学习过程的认知心理。从基础教育阶段转向高等教育阶段时,受教育者由习得基础性的知识、观点、社会準则和经验为主,逐步转向继承和创造知识并重,理解理论和套用、批判、发展理论并重。这既是对大学生认知心理的挑战,也是大学生提高心智的重要机遇。在这个意义上,如何组织大学阶段的课程教学,特别是科学课程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作者认为,按照科学推演的程式来讲授科学课程,能够契合大学生认知心理,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培养起科学思维习惯乃至科学精神。这一思想的源泉来自伟大的先哲牛顿。
牛顿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被认为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科学着作”(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690)。写这本着作时,牛顿遵循古希腊的公理化模式,从定义、定律(公理)出发导出命题,然后将理论导出的结果与观察结果进行比较。不仅因为其思想的深刻性,还因为这种独特的表述方式,《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成为第一次科学革命的集大成之作,也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作者参考这本“人类教科书”的写作模式,结合学术研究的基本步骤,总结出如下的“科学推演程式”:提出“假设”———确定研究对象(“定义”)———提出方法(即“分析框架”)———由此推演“命题”———__________对命题进行“经验研究”———如果经验研究检验命题不具有稳健性,则“修改假设”,重新论证,直至得出“结论”。
这样的科学推演程式不仅仅使得得出结论的过程具有“内在一致性”(consistency),结论具有“稳健性”(robustness),还使得深奥理论的表述是循序渐进的、通透的,并由此契合大学生学习认知心理。作者将总量经济学的各个理论分拆成细微的“元器件”,然后又按照这一科学推演体系组织起来,製作成了各个章节的课件。2007年便开始使用这一课件,当年对作者的讲授进行教学评估的学生有253名之多,学生们给予了极大的鼓励。在动笔写本教材之前,作者已经使用这一课件讲授了10次。对于总量经济学,对于大学生的认知心理,箇中感悟,不可谓不多,作者尽力将其融合在写作中了。
总量经济学理论毕竟是西方语境下的理论,其微观基础是西方主张的个人效用最大化。
中国传统主张“民胞物与为怀”。愿和教师同仁一道理性批判和借鉴,为培养出深解国情、深爱传统、学贯中西的学生做出贡献。
感谢听过我的“总量经济学”课程的1037名本科生。给中央财经大学的本科生们上课,有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快乐。同学们的鼓励和建议给了我很大的动力,令我受益良多。感谢我教过的学生王婕同学(中央财经大学本科毕业,现在中央财经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杨筠同学(中央财经大学本科毕业,现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赵含笑同学(中央财经大学本科毕业,现在上海交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洪玲宙同学(中央财经大学本科毕业,现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留学)、洪玲青同学(中央财经大学本科毕业,现在波士顿大学留学)、唐婧同学(中央财经大学本科毕业,现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杨雪同学(中央财经大学本科毕业,现在北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高妍同学(中央财经大学本科毕业,现在康奈尔大学留学)、殷洁琼同学(中央财经大学本科毕业,现在芝加哥大学留学)、温泽杰同学(中央财经大学本科毕业,现在密西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留学)、卢少红同学(中央财经大学本科毕业,现在复旦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她们为稿件的公式编号校对以及文字校对付出了努力。当然,一切疏忽仍由作者承担全部责任。感谢中央财经大学,这里浓郁的学术氛围和一流的学风让我受益良多。
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吴颖华女士,她的细緻、认真、高度专业的工作让我充满敬意。我凝心聚神,一个字一个字写下这本教材,但一定还有诸多不足,恳望读者批评、指正。
张苏
初稿,2013年6月19日,于北京;
定稿,2014年3月12日,于伦敦。
为了确保原理表述的準确性,作者坚持“回溯到原始文献”的原则。现在呈给大家的已经是第十稿了,修改这幺多版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想让奠定总量经济学基础的基本文献没有逻辑断层地进入教科书,但又不能艰深、晦涩,不利于大学生兴趣的培养和认知潜能的开发。稿件经历了一个数学公式由少变多,又由多变少的过程。呈献给大家的这一稿似乎比大多数中级总量经济学教材公式都要多,但请读者不要望而生畏———如果要让每一个原理是通透的,每一个结论不是空穴来风,这些推理已经是必不可少的了。耐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这些数学符号由浅入深,是带领大家进入美妙的总量经济学世界的铺路石。
作者费尽心力让理论的表述契合大学生学习过程的认知心理。从基础教育阶段转向高等教育阶段时,受教育者由习得基础性的知识、观点、社会準则和经验为主,逐步转向继承和创造知识并重,理解理论和套用、批判、发展理论并重。这既是对大学生认知心理的挑战,也是大学生提高心智的重要机遇。在这个意义上,如何组织大学阶段的课程教学,特别是科学课程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作者认为,按照科学推演的程式来讲授科学课程,能够契合大学生认知心理,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培养起科学思维习惯乃至科学精神。这一思想的源泉来自伟大的先哲牛顿。
牛顿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被认为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科学着作”(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690)。写这本着作时,牛顿遵循古希腊的公理化模式,从定义、定律(公理)出发导出命题,然后将理论导出的结果与观察结果进行比较。不仅因为其思想的深刻性,还因为这种独特的表述方式,《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成为第一次科学革命的集大成之作,也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作者参考这本“人类教科书”的写作模式,结合学术研究的基本步骤,总结出如下的“科学推演程式”:提出“假设”———确定研究对象(“定义”)———提出方法(即“分析框架”)———由此推演“命题”———__________对命题进行“经验研究”———如果经验研究检验命题不具有稳健性,则“修改假设”,重新论证,直至得出“结论”。
这样的科学推演程式不仅仅使得得出结论的过程具有“内在一致性”(consistency),结论具有“稳健性”(robustness),还使得深奥理论的表述是循序渐进的、通透的,并由此契合大学生学习认知心理。作者将总量经济学的各个理论分拆成细微的“元器件”,然后又按照这一科学推演体系组织起来,製作成了各个章节的课件。2007年便开始使用这一课件,当年对作者的讲授进行教学评估的学生有253名之多,学生们给予了极大的鼓励。在动笔写本教材之前,作者已经使用这一课件讲授了10次。对于总量经济学,对于大学生的认知心理,箇中感悟,不可谓不多,作者尽力将其融合在写作中了。
总量经济学理论毕竟是西方语境下的理论,其微观基础是西方主张的个人效用最大化。
中国传统主张“民胞物与为怀”。愿和教师同仁一道理性批判和借鉴,为培养出深解国情、深爱传统、学贯中西的学生做出贡献。
感谢听过我的“总量经济学”课程的1037名本科生。给中央财经大学的本科生们上课,有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快乐。同学们的鼓励和建议给了我很大的动力,令我受益良多。感谢我教过的学生王婕同学(中央财经大学本科毕业,现在中央财经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杨筠同学(中央财经大学本科毕业,现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赵含笑同学(中央财经大学本科毕业,现在上海交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洪玲宙同学(中央财经大学本科毕业,现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留学)、洪玲青同学(中央财经大学本科毕业,现在波士顿大学留学)、唐婧同学(中央财经大学本科毕业,现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杨雪同学(中央财经大学本科毕业,现在北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高妍同学(中央财经大学本科毕业,现在康奈尔大学留学)、殷洁琼同学(中央财经大学本科毕业,现在芝加哥大学留学)、温泽杰同学(中央财经大学本科毕业,现在密西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留学)、卢少红同学(中央财经大学本科毕业,现在复旦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她们为稿件的公式编号校对以及文字校对付出了努力。当然,一切疏忽仍由作者承担全部责任。感谢中央财经大学,这里浓郁的学术氛围和一流的学风让我受益良多。
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吴颖华女士,她的细緻、认真、高度专业的工作让我充满敬意。我凝心聚神,一个字一个字写下这本教材,但一定还有诸多不足,恳望读者批评、指正。
张苏
初稿,2013年6月19日,于北京;
定稿,2014年3月12日,于伦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