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噪音聋

2021-03-28 15:14:44 百科
噪音聋

噪音聋

噪声聋是由于听觉长期遭受噪声影响而发生缓慢的进行性的感音性耳聋,也会因耳疲劳引起。早期表现为听觉疲劳,离开噪声环境后可以逐渐恢复,久之则难以恢复,终致感音神经性聋。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噪音聋
  • 季节分布:四季
  • 传染病:否
  • 疫苗预防:否
  • 就诊科室:五官科

简介

噪声聋(职业性耳聋) 是由于长期呆在噪声环境中所发生的一种进行缓慢的感音性耳聋。
在我们周围的种种声音,概括起来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乐音,它包含了多种频率的声音,而且这种频率都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节律性,所以动听悦耳。
另一类则是噪声,是由许多不同频率和不同强度的杂乱声音组合而成,如工厂中机器的轰鸣,各种工具叮叮噹噹的撞击声,马路上人群的喧闹以及那些不成调子的汽车喇叭声等等。这些噪声对人类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但对听觉器官的损害最为明显。
一次高强度的脉冲噪声瞬间就可使人耳聋,而长期的强噪声刺激则引起噪声性耳聋。噪声常使人心烦意乱,而且对我们的身体十分有害,它常常掩盖了我们要听的声音,就像很多乱七八糟的电波干扰收音机一样,掩盖了正常的收听。
长期连续在较强噪声环境下工作,也会发生慢性进行性听力下降,多见纺织、锻、锤工以及驾驶员等职业,此类性耳聋叫职业性耳聋。发生职业性耳聋原因与噪音强度接触时间长短,以及个体素质有关,如在同样噪声环境工作,每个人听力损害程度不一。
噪音对人类听觉器官的影响大致可分为两类情况。一种是在噪声环境下出现的听力疲劳,即听觉受强噪声的损害,当离开噪音环境,在安静的地方耳朵里仍嗡嗡作响,即耳鸣。耳鸣反过来掩盖听力,此时如果互相交谈,则听不清说话声。待过一段时间后,耳鸣消失,听力即能恢复,这就是听力疲劳现象。
听力疲劳是一种暂时性的病理生理现象,听神经细胞并未受到实质性损害。另一种情况是长时间在强烈的噪声环境下工作,听神经细胞在噪声的刺激下,发生病理性损害及退行性变,就使暂时性听力下降变为永久性听力下降,叫做噪声性耳聋。
噪声聋进展缓慢,在耳聋的初期很少有人自己能感到耳聋,而是在耳聋发展到晚期,直到听说话都感到困难时才发现自己耳朵聋了。这是因为,噪声引起的耳聋一开始是损伤听觉器官的高频听力区,即4000赫兹以上,再进一步损伤3000赫兹的听力区,接着是2000赫兹,到晚期损伤2000赫兹以下的低频区。而人们平时说话产生的声音频率範围正是在 1000~2000赫兹的低频区。
噪声聋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套用扩血管药后养神经药及促进细胞代谢药物可能有一定帮助。听力损伤严重者可选配助听器。

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

①早期双侧呈高音调性耳鸣,耳鸣比耳聋者多见,据报导约86.8%有耳呜症状,其中20%呈持续性,74%为高音调,16%为低音调。
②进行性双侧听力减退,多在几年后才发现,因为最初受影响的听力属高频,不在语言频率範围,早期主要表现听力疲劳,休息后可自行恢复。

全身症状

①神经系统表现有头痛、疲倦、易怒失眠等。
②心血管系统:血管痉挛、血压升高、心悸心前区不适。
③消化系统:胃肠功能紊乱、食欲不振等。

听力检测

音叉检测:骨气导相应缩短、气骨导比较试验阳性、骨导比较试验缩短。

纯音测听检查

典型神经性耳聋的听力曲线最明显,特点是早期可在听力曲线4千赫处呈凹陷下降,严重者在3千赫一6千赫处测不到。

预防

噪音性耳聋一旦形成,治疗是很困难的,因此预防是极为重要的,防治的首要措施是力求降低噪音的强度, 装配隔音和消声设施,配戴防声器,如耳塞、耳罩以减少噪音刺激。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