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MBA系列教材·会计学》是2010年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启銮、李延喜。
基本介绍
- 书名:中国经典MBA系列教材•会计学
- 出版社: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 页数:360页
- 开本:16
- 品牌: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 作者:张启銮 李延喜
- 出版日期:2010年2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61114674, 7561114672
内容简介
MBA制度引入我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为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邓小平以无产阶级战略家的远见与胆识,早在1978年末访美时,就亲自向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提出,由美方派遣管理教育专家来华,培训我国企业管理干部。此建议得到卡特及其继任总统里根与布希的积极回响。大连理工大学有幸被双方选中为建立中美合作进行高级管理培训的单位,于1980年成立了“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并被指定为引进美国管理理论、技术及教育制度的正式视窗。
图书目录
第1章 会计基础/1
1.1 会计的基本理论/1
1.1.1 会计及其分支/1
1.1.2 会计的任务/5
1.1.3 我国的会计规範体系/5
1.1.4 会计的基本假定/7
1.1.5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9
1.1.6 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10
1.2 会计核算方法体系/13
1.2.1 设定会计科目/13
1.2.2 複式记账/16
1.2.3 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21
1.2.4 登记会计账簿/22
1.2.5 成本计算/23
1.2.6 财产清查/24
1.2.7 编制会计报表/24
习题/25
第2章 财务会计报告分析/30
2.1 财务会计报告的含义与作用/30
2.1.1 财务会计报告及其组成内容/30
2.1.2 财务会计报告的作用/31
2.2 财务会计报告基本分析方法/31
2.2.1 比较分析法/31
2.2.2 因素分析法/32
2.2.3 比率分析法/33
2.2.4 趋势分析法/34
2.3 财务比率分析/34
2.3.1 偿债能力比率分析/34
2.3.2 资金周转能力比率分析/37
2.3.3 获利能力比率分析/39
2.3.4 上市公司股票投资分析/41
2.4 财务综合分析/43
2.4.1 分数法/44
2.4.2 杜邦分析法/46
2.4.3 雷达图法/47
2.4.4 区域图法/48
习题/49
第3章 货币资金与应收项目/104
3.1 货币资金/104
3.1.1 现金与内部控制/104
3.1.2 银行结算/105
3.1.3 银行存款的核对/107
3.1.4 外汇收支业务的核算/108
3.2 应收和预付款项/110
3.2.1 应收账款的核算/110
3.2.2 应收票据的核算/115
3.2.3 预付账款与其他应收款的核算/117
习题/118
案例/120
第4章 存货/121
4.1 存货及其分类/121
4.2 存货盘存制度/122
4.3 存货的计量/124
4.3.1 存货的初始计量/124
4.3.2 发出存货的计量/125
4.3.3 存货的期末计量/128
4.4 存货的估价/129
习题/132
案例/133
第5章 投资/134
5.1 投资概述/134
5.1.1 投资的概念/134
5.1.2 投资的分类/134
5.2 交易性金融资产/135
5.2.1 交易性金融资产概述/135
5.2.2 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的核算/136
5.2.3 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期间的收益/137
5.2.4 交易性金融资产处置的核算/138
5.3 持有至到期投资/138
5.3.1 持有至到期投资概述/138
5.3.2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初始计量/139
5.3.3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后续计量/140
5.4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143
5.4.1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概述/143
5.4.2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取得/144
5.4.3 持有期间投资收益的会计处理/144
5.4.4 处置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145
5.5 长期股权投资/146
5.5.1 长期股权投资初始计量/146
5.5.2 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法/149
5.5.3 长期股权投资的权益法I150
5.5.4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转换/153
5.5.5 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置/154
习题/154
案例/156
第6章 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157
6.1 固定资产/157
6.1.1 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158
6.1.2 固定资产折旧/162
6.1.3 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165
6.1.4 固定资产清理/165
6.2 无形资产/167
6.2.1 无形资产概述/167
6.2.2 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169
6.2.3 无形资产的摊销/171
6.2.4 无形资产的处置/172
习题/173
案例/174
第7章 负债/175
7.1 流动负债/175
7.1.1 短期借款/176
7.1.2 应付及预收款项/178
7.1.3 职工薪酬及其他应付款/182
7.1.4 应交税费/185
7.2 非流动负债/188
7.2.1 长期借款/189
7.2.2 应付债券/192
7.2.3 长期应付款/196
习题/196
案例/198
第8章 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
第9章 收入和费用
第10章 利润及其分配
第11章 成本习性与本量利分析
第12章 决策分析评价
第13章 预算、控制与业绩评价会计
附录
1.1 会计的基本理论/1
1.1.1 会计及其分支/1
1.1.2 会计的任务/5
1.1.3 我国的会计规範体系/5
1.1.4 会计的基本假定/7
1.1.5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9
1.1.6 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10
1.2 会计核算方法体系/13
1.2.1 设定会计科目/13
1.2.2 複式记账/16
1.2.3 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21
1.2.4 登记会计账簿/22
1.2.5 成本计算/23
1.2.6 财产清查/24
1.2.7 编制会计报表/24
习题/25
第2章 财务会计报告分析/30
2.1 财务会计报告的含义与作用/30
2.1.1 财务会计报告及其组成内容/30
2.1.2 财务会计报告的作用/31
2.2 财务会计报告基本分析方法/31
2.2.1 比较分析法/31
2.2.2 因素分析法/32
2.2.3 比率分析法/33
2.2.4 趋势分析法/34
2.3 财务比率分析/34
2.3.1 偿债能力比率分析/34
2.3.2 资金周转能力比率分析/37
2.3.3 获利能力比率分析/39
2.3.4 上市公司股票投资分析/41
2.4 财务综合分析/43
2.4.1 分数法/44
2.4.2 杜邦分析法/46
2.4.3 雷达图法/47
2.4.4 区域图法/48
习题/49
第3章 货币资金与应收项目/104
3.1 货币资金/104
3.1.1 现金与内部控制/104
3.1.2 银行结算/105
3.1.3 银行存款的核对/107
3.1.4 外汇收支业务的核算/108
3.2 应收和预付款项/110
3.2.1 应收账款的核算/110
3.2.2 应收票据的核算/115
3.2.3 预付账款与其他应收款的核算/117
习题/118
案例/120
第4章 存货/121
4.1 存货及其分类/121
4.2 存货盘存制度/122
4.3 存货的计量/124
4.3.1 存货的初始计量/124
4.3.2 发出存货的计量/125
4.3.3 存货的期末计量/128
4.4 存货的估价/129
习题/132
案例/133
第5章 投资/134
5.1 投资概述/134
5.1.1 投资的概念/134
5.1.2 投资的分类/134
5.2 交易性金融资产/135
5.2.1 交易性金融资产概述/135
5.2.2 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的核算/136
5.2.3 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期间的收益/137
5.2.4 交易性金融资产处置的核算/138
5.3 持有至到期投资/138
5.3.1 持有至到期投资概述/138
5.3.2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初始计量/139
5.3.3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后续计量/140
5.4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143
5.4.1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概述/143
5.4.2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取得/144
5.4.3 持有期间投资收益的会计处理/144
5.4.4 处置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145
5.5 长期股权投资/146
5.5.1 长期股权投资初始计量/146
5.5.2 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法/149
5.5.3 长期股权投资的权益法I150
5.5.4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转换/153
5.5.5 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置/154
习题/154
案例/156
第6章 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157
6.1 固定资产/157
6.1.1 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158
6.1.2 固定资产折旧/162
6.1.3 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165
6.1.4 固定资产清理/165
6.2 无形资产/167
6.2.1 无形资产概述/167
6.2.2 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169
6.2.3 无形资产的摊销/171
6.2.4 无形资产的处置/172
习题/173
案例/174
第7章 负债/175
7.1 流动负债/175
7.1.1 短期借款/176
7.1.2 应付及预收款项/178
7.1.3 职工薪酬及其他应付款/182
7.1.4 应交税费/185
7.2 非流动负债/188
7.2.1 长期借款/189
7.2.2 应付债券/192
7.2.3 长期应付款/196
习题/196
案例/198
第8章 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
第9章 收入和费用
第10章 利润及其分配
第11章 成本习性与本量利分析
第12章 决策分析评价
第13章 预算、控制与业绩评价会计
附录
序言
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制度是由美国首创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改进,已经成为一套相当完整的教育体系。儘管它仍有其不足,目前正根据新的资讯时代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继续调整、更新与改善之中,但它作为美国乃至几乎整个已开发国家培养高级企业管理人才的有效手段,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MBA教育的特点,首先在于它具有鲜明而独特的目标,即造就高级综合管理(General Management)人才。它不同于以培养高级研究专家为主的其他硕士教育制度,是职业培养性的,因而具有明确的套用与实践的导向性。其培养对象是有一定管理实践阅历的中、青年管理者,经二至三年MBA系统深造,仍回到企业管理的岗位中去,因此是“从企业来,回企业去的”。因为目标是造就位于决策层的、跨职能的高层经理,它讲授的管理理论广而不深,但却十分强调可操作的具体管理技能的培训。基于上述独特目标,MBA教育发展了相应的教学方法论原则及与之配套的一系列亲验性教学方法,或称参与式、行动式教学法,在传统的课堂系统讲授之外,大量使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模拟练习等新型教学活动。
MBA制度引入我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为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邓小平以无产阶级战略家的远见与胆识,早在1978年末访美时,就亲自向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提出,由美方派遣管理教育专家来华,培训我国企业管理干部。此建议得到卡特及其继任总统里根与布希的积极回响。大连理工大学有幸被双方选中为建立中美合作进行高级管理培训的单位,于1980年成立了“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并被指定为引进美国管理理论、技术及教育制度的正式视窗。
MBA教育的特点,首先在于它具有鲜明而独特的目标,即造就高级综合管理(General Management)人才。它不同于以培养高级研究专家为主的其他硕士教育制度,是职业培养性的,因而具有明确的套用与实践的导向性。其培养对象是有一定管理实践阅历的中、青年管理者,经二至三年MBA系统深造,仍回到企业管理的岗位中去,因此是“从企业来,回企业去的”。因为目标是造就位于决策层的、跨职能的高层经理,它讲授的管理理论广而不深,但却十分强调可操作的具体管理技能的培训。基于上述独特目标,MBA教育发展了相应的教学方法论原则及与之配套的一系列亲验性教学方法,或称参与式、行动式教学法,在传统的课堂系统讲授之外,大量使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模拟练习等新型教学活动。
MBA制度引入我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为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邓小平以无产阶级战略家的远见与胆识,早在1978年末访美时,就亲自向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提出,由美方派遣管理教育专家来华,培训我国企业管理干部。此建议得到卡特及其继任总统里根与布希的积极回响。大连理工大学有幸被双方选中为建立中美合作进行高级管理培训的单位,于1980年成立了“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并被指定为引进美国管理理论、技术及教育制度的正式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