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MBA系列教材·管理学(第4版)》力图全面地介绍管理的基本思想、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及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反映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改革的实践,抓住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条件下管理思想的发展趋向。
基本介绍
- 书名:中国经典MBA系列教材•管理学
- 作者:刘荣
- 出版日期:2006年8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61114681
- 外文名:Management
- 出版社: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 页数:402页
- 开本:16
- 品牌: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内容简介
《中国经典MBA系列教材·管理学(第4版)》共分9章,分别为管理、管理学和管理者、管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计画职能、组织职能、人事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我国的企业改革、管理思想的新发展。
图书目录
第1章 管理、管理学和管理者
1.1 管理
1.1.1 管理的含义
1.1.2 管理的重要性
1.1.3 管理的二重性
1.1.4 管理创新
1.2 管理学
1.2.1 管理学及其特点
1.2.2 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1.2.3 学习管理学的重要性
1.3 管理学
1.3.1 管理者的定义和分类
1.3.2 管理者的作用
1.3.3 管理者应具备的技能
1.3.4 怎样才能成为一名成功的管理
1.4 本书的内容安排
习题
案例 “排头兵”与“落伍者”
第2章 管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2.1 管理思想形成和发展阶段
2.1.1 早期管理思想(18世纪以前)
2.1.2 管理思想的萌芽阶段(18世纪-19世纪末)
2.1.3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
2.1.4 新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30年-40年)
2.1.5 现代管理论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2.2 管理思想的早期和萌芽阶段
2.2.1 早期管理活劝和管理思想
2.2.2 工业革命推动了管理思想的发展
2.3 泰勒的科学管理
2.3.1 泰勒的生平和贡献
2.3.2 科学管理的内容
2.3.3 科学管理理论的其他代表人物
2.4 管理过程和管理组织理论
2.4.1 法约尔的管理职能和管理原则
2.4.2 组织理论及其代表
2.5 霍桑试验和梅奥的人群关係论
2.5.1 孟斯特伯格的工业心理学研究
2.5.2 霍桑试验
2.5.3 梅奥的人群关係论
2.6 现代管理理论
2.6.1 管理程式学派
2.6.2 社会合作系统学派
2.6.3 人际关係行为学派
2.6.4 群体行为学派
2.6.5 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2.6.6 系统管理理论学派
2.6.7 决策理论学派
2.6.8 沟通信息中心学派
2.6.9 管理科学学派
2.6.10 权变理论学派
2.6.11 经验主义学派
2.6.12 企业文化理论
习题
案例 玛丽·凯·阿什与玛丽凯化妆品公司
第3章 计画职能
3.1 计画职能概述
3.1.1 计画的含义与特徵
3.1.2 计画的要素
第4章 组织职能
第5章 人事职能
第6章 领导职能
第7章 控制职能
第8章 我国的企业改革
第9章 管理思想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1 管理
1.1.1 管理的含义
1.1.2 管理的重要性
1.1.3 管理的二重性
1.1.4 管理创新
1.2 管理学
1.2.1 管理学及其特点
1.2.2 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1.2.3 学习管理学的重要性
1.3 管理学
1.3.1 管理者的定义和分类
1.3.2 管理者的作用
1.3.3 管理者应具备的技能
1.3.4 怎样才能成为一名成功的管理
1.4 本书的内容安排
习题
案例 “排头兵”与“落伍者”
第2章 管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2.1 管理思想形成和发展阶段
2.1.1 早期管理思想(18世纪以前)
2.1.2 管理思想的萌芽阶段(18世纪-19世纪末)
2.1.3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
2.1.4 新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30年-40年)
2.1.5 现代管理论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2.2 管理思想的早期和萌芽阶段
2.2.1 早期管理活劝和管理思想
2.2.2 工业革命推动了管理思想的发展
2.3 泰勒的科学管理
2.3.1 泰勒的生平和贡献
2.3.2 科学管理的内容
2.3.3 科学管理理论的其他代表人物
2.4 管理过程和管理组织理论
2.4.1 法约尔的管理职能和管理原则
2.4.2 组织理论及其代表
2.5 霍桑试验和梅奥的人群关係论
2.5.1 孟斯特伯格的工业心理学研究
2.5.2 霍桑试验
2.5.3 梅奥的人群关係论
2.6 现代管理理论
2.6.1 管理程式学派
2.6.2 社会合作系统学派
2.6.3 人际关係行为学派
2.6.4 群体行为学派
2.6.5 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2.6.6 系统管理理论学派
2.6.7 决策理论学派
2.6.8 沟通信息中心学派
2.6.9 管理科学学派
2.6.10 权变理论学派
2.6.11 经验主义学派
2.6.12 企业文化理论
习题
案例 玛丽·凯·阿什与玛丽凯化妆品公司
第3章 计画职能
3.1 计画职能概述
3.1.1 计画的含义与特徵
3.1.2 计画的要素
第4章 组织职能
第5章 人事职能
第6章 领导职能
第7章 控制职能
第8章 我国的企业改革
第9章 管理思想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文摘
沟通信息中心学派与决策理论学派有着密切的关係。它主张把管理人员看做是一个信息中心,他要接收、储存和发出信息,以此来形成管理理论。
该学派强调计算机技术在管理和决策中的作用。代表人物有:李维特(H.J.Leavitt),其代表作为《沟通联络类型对群体绩效的影响》;申农(ClaudeShannou)和韦弗(warrenweaver),其代表作为《沟通联络的数理统计理论》。
又称数理学派,是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继续和发展,代表人物为美国的伯法(E.S.Buffa),其代表作为《现代生产管理》。该学派的特点主要为:
主张力求减少决策中的个人艺术成分,建立一套决策程式和数学模型来增加决策的科学性。他们把决策过程中各种因素加以量化,用数学模型来表示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係和决策的目标函式,进行最佳化,最后得出一个经过最佳化的决策方案。
以经济效果作为方案评价的依据,然后再对风险和一些不确定因素对方案的影响作出估计。
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由于数学模型的规模较大,考虑的因素较多,无法用手工求解,必然要藉助于运筹学等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
管理科学学派重点研究操作方法、作业方法的管理问题,以及计画职能和控制职能中的现代化方法。对较高层次和複杂环境下的问题进行套用还有困难,因为涉及到人的思维、複杂环境中各种因素的量化还无法解决。今后如何把定性分析和量化分析结合起来,是一种可能的发展方向。
权变理论是一种较新的管理思想,代表人物为琼·伍德沃德(JoanWood-ward),其代表作为《工业组织:理论和实践》。
权变理论认为,组织和组织成员的行为是複杂的,加上环境的複杂性和不断的变化,使得普遍适用的有效管理方法实质上是不可能存在的。没有一种理论和一种方法适用于所有的情况,那幺就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选用合适的管理方法。为此,要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然后把组织的情况进行分类,建立不同的模式,再选用合适的管理方式。
该学派强调计算机技术在管理和决策中的作用。代表人物有:李维特(H.J.Leavitt),其代表作为《沟通联络类型对群体绩效的影响》;申农(ClaudeShannou)和韦弗(warrenweaver),其代表作为《沟通联络的数理统计理论》。
又称数理学派,是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继续和发展,代表人物为美国的伯法(E.S.Buffa),其代表作为《现代生产管理》。该学派的特点主要为:
主张力求减少决策中的个人艺术成分,建立一套决策程式和数学模型来增加决策的科学性。他们把决策过程中各种因素加以量化,用数学模型来表示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係和决策的目标函式,进行最佳化,最后得出一个经过最佳化的决策方案。
以经济效果作为方案评价的依据,然后再对风险和一些不确定因素对方案的影响作出估计。
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由于数学模型的规模较大,考虑的因素较多,无法用手工求解,必然要藉助于运筹学等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
管理科学学派重点研究操作方法、作业方法的管理问题,以及计画职能和控制职能中的现代化方法。对较高层次和複杂环境下的问题进行套用还有困难,因为涉及到人的思维、複杂环境中各种因素的量化还无法解决。今后如何把定性分析和量化分析结合起来,是一种可能的发展方向。
权变理论是一种较新的管理思想,代表人物为琼·伍德沃德(JoanWood-ward),其代表作为《工业组织:理论和实践》。
权变理论认为,组织和组织成员的行为是複杂的,加上环境的複杂性和不断的变化,使得普遍适用的有效管理方法实质上是不可能存在的。没有一种理论和一种方法适用于所有的情况,那幺就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选用合适的管理方法。为此,要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然后把组织的情况进行分类,建立不同的模式,再选用合适的管理方式。
序言
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制度是由美国首创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改进,已经成为一套相当完整的教育体系。儘管它仍有其不足,目前正根据新的资讯时代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继续调整、更新与改善之中,但它作为美国乃至几乎整个已开发国家培养高级企业管理人才的有效手段,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MBA教育的特点,首先在于它具有鲜明而独特的目标,即造就高级综合管理(GeneralManagement)人才。它不同于以培养高级研究专家为主的其他硕士教育制度,是职业培养性的,因而具有明确的套用与实践的导向性。其培养对象是有一定管理实践阅历的中、青年管理者,经二至三年MBA系统深造,仍回到企业管理的岗位中去,因此是“从企业来,回企业去的”。因为目标是造就位于决策层的、跨职能的高层经理,它讲授的管理理论广而不深,但却十分强调可操作的具体管理技能的培训。基于上述独特目标,MBA教育发展了相应的教学方法论原则及与之配套的一系列亲验性教学方法,或称参与式、行动式教学法,在传统的课堂系统讲授之外,大量使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模拟练习等新型教学活动。
MBA制度引入我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为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邓小平以无产阶级战略家的远见与胆识,早在1978年末访美时,就亲自向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提出,由美方派遣管理教育专家来华,培训我国企业管理干部。此建议得到卡特及其继任里根与布希总统的积极回响。
MBA教育的特点,首先在于它具有鲜明而独特的目标,即造就高级综合管理(GeneralManagement)人才。它不同于以培养高级研究专家为主的其他硕士教育制度,是职业培养性的,因而具有明确的套用与实践的导向性。其培养对象是有一定管理实践阅历的中、青年管理者,经二至三年MBA系统深造,仍回到企业管理的岗位中去,因此是“从企业来,回企业去的”。因为目标是造就位于决策层的、跨职能的高层经理,它讲授的管理理论广而不深,但却十分强调可操作的具体管理技能的培训。基于上述独特目标,MBA教育发展了相应的教学方法论原则及与之配套的一系列亲验性教学方法,或称参与式、行动式教学法,在传统的课堂系统讲授之外,大量使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模拟练习等新型教学活动。
MBA制度引入我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为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邓小平以无产阶级战略家的远见与胆识,早在1978年末访美时,就亲自向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提出,由美方派遣管理教育专家来华,培训我国企业管理干部。此建议得到卡特及其继任里根与布希总统的积极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