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北京市第十四中学

2018-06-03 23:18:45 百科
北京市第十四中学

北京市第十四中学

北京市第十四中学(Beijing No.14 High School)是一所由北京市西城区教委主管的公立全日制普通高等中学,是宣武区重点中学、北京市示範性普通高中。

北京市第十四中学的前身“畿辅学堂”创建于1906年;1912年,由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号召将畿辅学堂扩大,改称畿辅中学校;1928年,更名为“燕冀中学”;1951年,学校成为公立完全中学,将燕冀女校、育华中学男生部、嵩云中学併入燕冀中学,更名为“北京市第十四中学”。

截至2015年3月,学校总占地面积303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5000余平方米,设有4700平米的学生公寓,可容纳500余名学生住宿,共有33个高中教学班1600余名学生、164名教师,16个国中教学班近400名学生、110名教师。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北京市第十四中学
  • 外文名:Beijing No.14 High School
  • 简称:北京十四中
  • 创办人:张之洞
  • 创办时间:1906年
  • 类别:公立中学
  • 属性:宣武区重点学校(1978年)
    北京市示範性普通高中(2005年)
  • 主管部门: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委员会
  • 现任领导:张琳(校长)
    韩伟民(党委书记)
  • 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 校歌:《前进,新北京的十四中人》
  • 校庆日:9月16日
  • 地址:高中部: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外莲花河南街2号
    国中部: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内老墙根65号
  • 主要奖项:北京市百年学校(2012年)
  • 知名校友:金吉堂、马克先等
  • 知名教师:郭风惠、黄寿祺等

办学历史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张之洞主持在宣外大街64号院内创办了畿辅学堂,同年在京师督学局立案,有中学1个班40人,学制5年;高等国小1个班40人,学制3年;初等国小1个班60人,学制4年;教员9人,职员3人,经费由直隶省提供。
民国元年(1912年),由于大多满清官员因辛亥革命返回原籍,清代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号召数名河北籍知名人士,对学校进行了扩建,改称畿辅中学校,学校也从原来的公立变为私立,成为老北京最早出现的私立学校之一,学制为四二制。
民国17年(1928年),更名为“燕冀中学”,成为河北籍同乡在京子女们学习的学校,学校分男、女两校,男校在外城广安门大街,女校在内城西什库后库。
民国20年(1931年),增设高中班,实行三三学制。
民国24年(1935年),接收下斜街京华美术专科学校校舍。同年,燕冀中学迁入畿辅先哲祠。
民国36年(1947年),女校停办高中。
1951年,市政府接管,将燕冀女校、育华中学男生部、嵩云中学併入燕冀中学,命名为北京市第十四中学,成为公立完全中学,校址定在北京市宣武区下斜街四十号的燕冀中学原校址。
1956年,学校创建校办厂,为学生的学习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创造了条件。
1978年,北京市第十四中学被首批评为宣武区重点中学。
1998年,国中部从十四中分离,与北京市第一三六中学合併成立北京市第十四中学分校。十四中改制为高中校。
2005年,为扩大十四中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与131中学、204中学合併两址办学,重新改为完全中学,十四中新址(西址)动工。同年被评为北京市示範性普通高中。
2006年,十四中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百年校庆。
2009年,学校新校址投入使用,高中部迁至新址。
2010年,学校与十四中分校合併,三址办学。
2011年,三址办学改为两址办学,取消天宁寺校址。

办学条件

办学规模

截至2015年3月,学校共有33个高中教学班1600余名学生,16个国中教学班近400名学生;总占地面积303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5000余平方米,设有4700平米的学生公寓,可容纳500余名学生住宿。
百名中学校长来校参观百名中学校长来校参观
高中部占地面积近六十亩,有标準的400米跑道和足球场地,有地下篮球馆、艺术楼和学生公寓。

硬体设施

截至2011年4月,学校不仅建有供初、高中生使用的标準教室40余间,每间教室都配备了电子白板,还配有实验室10间、普通实验室45间、功能教室20余间,其中包括系列化学实验室、系列生物实验室、系列物理实验室、地理教室等。这些专用教室与标準教室比例达到2.5∶1。
地理专业教室内有数字星球系统,由电脑软体操控,可以描述许多地理信息,比如模拟太阳表面的现象、卫星飞行的轨迹、演示飓风形成过程和模拟当地球抽乾海水之后的情况等。还拥有能展示出地球上看到的所有星座的星相仪,可以模仿火山喷发过程的设备,能够模拟地震发生时的情景的地动仪,多间专用教室都可以开展整合性学习。

师资力量

截至2015年3月,学校有博士后1人,博士1人,硕士16人,60余人获得研究生课程结业证书;北京市特级教师4人,北京市骨干教师6人,高级教师60余人,高中164名教师,国中110名教师。
北京市特级教师:安彩凰(数学)、李佳(化学)、王伟光(生物)、魏晓莉(数学)
北京市骨干教师:唐立娟(政治)、沈军(化学)、刘杰(数学)
西城区教育系统骨干教师:陈爽月、高晶、李淑贤、罗琴芳、王淑宁、张彩虹、黄丽霞、王密霞、韩颖、黄子鑫、郭彩霞、扎颖、白雪飞、孙玥、田乐芳、许玉蓉、杨丰跃、高春梅、刘冬梅、吴佳瑛、朱卫东、邓锦辉、冯春红、王波、刘刚、孙文艳、于鹰、王春雪、周艳、冯海燕、张如良、赵冬松、易璐、马春花、罗筱琳、宋妮、谢文霞、李煜、李镔、佘晓君、李丹
西城区中国小首席班主任:李存秀(政治)、吴超颖(生物)
西城区学科教学、德育、科研带头人:石青、谭桂云、张敏、黄炜、童纪元、宋长慧、杨国节、黄谊、李桂冬、徐凌、李晓风、肖永东、华洋、郑金姬、翟静波、李江泰、梁秀丽、唐锋国

办学成果

学生成绩

  • 高考成绩
2016年高考
文理班成绩均超过一本线近30分,文科平均分达到611分,600分以上学生有105人,占考生总人数的50%,一本上线率文理科均在90%上下,二本上线率理科99%,文科班达100%。
2015年高考
1名学生数学高考满分,成为北京市文科数学第一名,600分以上的高分段学生超过考生总数的50%。
  • 中考成绩
2016年中考
学校前三名裸分为567分,566分,565分,在总分中,年级优秀率达到93.21%,其中有10名同学进入西城区前500名,在560分以上的学生有12人,555分-559分有29人,550分-554分有27人。
在单科满分中,数学学科3人满分(120分),英语学科33人满分(120分),物理学科3人满分(100分),化学学科3分满分(80分),语文学科的最高分为116分。单科满分人次44人,及格率100%、优秀率达到93%。
  • 素质成绩
时间学生/团体竞赛名称获奖情况
2018年
北京市第十四中学行进打击乐团
“中华杯”中国第十二届优秀管乐团队展演活动
示範乐团(金奖)
2017年
各1人
十三届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评选活动
全国一等奖暨“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称号
全国二等奖暨“中国少年科学院预备小院士”称号
2016年
北京市第十四中学国际部
北京市中国小外国学生2016年度汉语节
书画比赛二等奖、作文三等奖、唱诵大赛三等奖、优秀辅导教师、优秀组织奖
2015年
6人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一等奖
2014年
4人
第十四届“激辩青春”高中生辩论赛
优胜奖
(注:以上参考资料来源)

教师成绩

时间教师赛事名称荣誉/获奖情况
2017年
符玉顺
北京市中国小教师诵读比赛
一等奖
李婷婷
第五届全国中国小实验教学说课活动
金牌
张春雷
十三届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评选活动
全国优秀辅导教师
2014年
王海琳、佘晓君、陈爽月
北京市第十三届课改论文评选
一等奖
刘杰、魏晓莉、沈军、白雪飞、田乐芳
二等奖
李江泰、刘冬梅、杨晓颖、房晓颖、高春梅、黄谊、胡艳红、李镔、杨文慧、于宏伟、陈红梅、董成勛、樊洋、龚真观、唐锋国、谷宇、王明飞、许玉蓉、李岩
三等奖
2002年
李佳
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论文评选
一等奖
(注:以上参考资料来源

学校荣誉

授予时间荣誉名称授予单位
2012年
北京市百年学校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注:以上参考资料来源)

文化传统

学校标识

  • 校徽
14中校徽14中校徽
从具象看,它是数字14,代表十四中;抽象看,它像燃烧的火焰,像一朵火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十四中希望通过教育生活,点燃学生头脑中的巨大潜能。十四中更希望这朴素的教育行为、教育担当,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精神文化

  • 校训
“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校训是几代十四中人的本质特徵的写照,是十四中的精神。
  • 校歌
《前进,新北京的十四中人》
作词:王涌海 作曲:宋妮
前进,前进,前进,
新北京的十四中人。
披着世纪的霞光,
迎来京都老校百年春。
风华园里花似锦,
时代育新人。
我们从畿辅学堂走来,
闪着反帝反封建的神韵。
我们从燕冀中学走来,
带着“一二·九”的征尘。
我们从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走来,
肩负着共和国赋予的历史重任。
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百舸争流点乾坤;
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百舸争流点乾坤。
巨浪翻飞黄河韵,惊涛赤子魂。
旌旗展,号角震,荡风云。
前进,前进,前进,
新北京的十四中人。
新北京的十四中人!
校歌校歌
北京十四中校歌《前进,新北京的十四中人》,原是十四中教师为一个班创作的校园歌曲。首演于十四中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举办的“弘扬《讲话》精神,展示校园风采”主题演唱会。后在学军基地试唱,经教代会讨论通过暂代校歌使用。
歌曲採用一段式。“前进,前进,前进,新北京的十四中人。”借鉴“A—B—A”式,首尾两句相同。“十四中人”是个大概念,涵盖了当今的和以往的(包括畿辅时代、燕冀时代)所有老师、学生和校友。一个“新”字立足当今,承前启后;三个“前进”连用,昭示师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中间部分分三层:“披着世纪的霞光,迎来京都老校百年春。风华园里花似锦,时代育新人。”为第一层是总起,强调的是老校迎春,从新世纪、新时代,哺育新人的角度,启迪师生确立与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我们从畿辅学堂走来,闪着反帝反封建的神韵。我们从燕冀中学走来,带着“一二·九”的征尘。我们从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走来,肩负着共和国赋予的历史重任。”此为第二层,顾往。张之洞废科举兴办学堂,原想挽救大清,可新学却培育了不少满清王朝的掘墓人。遥想当年畿辅学子,定然处在反帝反封建的大潮之中。而燕冀师生参加的党领导的“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确已载入史册。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使老校获得新生的同时,也赋予了莘莘学子肩负起强国的历史重任。
“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百舸争流点乾坤。巨浪翻飞黄河韵,惊涛赤子魂。旌旗展,号角震,荡乾坤。”此为第三层,论今。“百舸争流点乾坤”中的“点”字既指“指点”也指“装点”。意在激励学子奋发图强,在激烈竞争的时代里,把祖国建设得更强更美。当今世界不仅竞争激烈,而且风云动荡,当代中华儿女为完成历史和时代赋予的实现民族复兴的庄严使命,一定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巨浪”“旌旗”正是依据上述意向拟就的文字。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姓名
校长
张琳
党委书记
韩伟民
德育副校长
梁秀丽
副校长、工会主席
张运玺
教学副校长
刘杰
(注:以上参考资料来源)

历任领导

姓名任职期间职务
张文登
1954年-1955年
校长
钟禾
1956年-1956年
温士一
1957年-1969年
校长兼党委书记
张春山
1972年-1977年
校长
宋锐校
1978年-1980年
李郁明
1981年-1984年
兰利福
1985年-1985年
王序良
1986年-1987年
张宏韬
1985年-1993年
党委书记
田德育
1988年-1993年
校长
李建媛
1994年-1998年
荣培云
1994年-2013年
党委书记
荣培云
1999年-2006年
校长
王建宗
2007年-2013年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