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县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于2002年10月由原安福县文化局和安福县广播电视局合併成立。内设人事秘书股、文化艺术股、社会宣传管理股、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管理办公室4个股室,下辖县广播电视台、县广播电视有线网路中心2个副科级事业单位,县文化广电稽查大队、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县博物馆、县电影公司、县文工团6个股级事业单位及19个乡镇文化广播电视站,全系统在职干部职工248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安福县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
- 类型:政府机构
- 隶属:安福县
- 成立:2002年10月
发展
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一是更新设备,提高节目质量。2000年12月,经县编委批覆成立了由原县人民广播站、县有线电视台和县差转台三台合併的县广播电视台。建台以来,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添置非线性编辑系统、5台数字摄像机和播放设备,最佳化配置,进一步改善节目摄录播质量。二是把握舆论导向,提高宣传质量。县广播电视台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在办好办活《安福新闻》的同时,开闢了《武功焦点》、《以案说法》、《健康语丝》、《天气预报》、《每周一歌》、《点歌台》、《有线影院》等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民众的专栏。该局每年向中央、省、市台上稿达1000多篇,各级内部刊物信息100多篇,充分发挥了广播电视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作用,为宣传安福提供了舆论支持。三是克服资金困难,大力发展广播电视网路事业。自1993年10月1日开通有线电视以来,网路节目传输套数由最初的8套、13套、16套发展到现在的31套模拟电视,由最初的单一传输有线模拟电视发展到现在既传输有线模拟电视,又传输30套有线数位电视节目,同时还开展了广电宽频网际网路、IP电话、VPN专网等增值业务。2001年12月成立县广播电视有线网路中心以来,先后共投资800余万元,对全县城乡广播电视网路进行光缆升级改造,架设光缆 400余千米,架设完成全县19个乡镇的光缆桿路,其中开通了19个乡镇、3个大型企业和1个县工业园区的广播电视光缆信号,使城乡居民共享同等质量的节目源,并与国家、省、市光缆干线网联通,进一步巩固和推进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开展。全县有线电视用户由最初的不足10000户,发展到目前的30000多户,扩大了我县广播电视覆盖率。四是依法行政,加强行业管理。严格执法,坚持一手抓治理,一手抓建设,每年都开展对文化广电市场的集中整治行动10多次,促进市场的繁荣和健康。
文化事业发展蒸蒸日上。一是文艺创作者们根据身边的人和事,创作出大型报导剧《亲民乡长》、舞蹈《大山魂生死情》、《酒里的歌》、《南乡女》、《年耙耙的歌》以及小品《母亲泪》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享誉省市的优秀文艺作品,并获得省市有关大赛奖励。二是对我县境内的孔庙、东山文塔、洞渊阁三大名古建筑分别投资55万元、120余万元、30多万元,按照“修旧如旧”的要求进行保护、抢修,修复后的三大名古建筑达到专家原样设计标準,丰富了安福的人文景观,并以其美奂绝伦的姿容,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万余人次。三是克服资金困难,发展基本业务。县图书馆每年都要从事业费中挤出资金购买各类报刊、书籍,现有藏书约11万册,2002年又建成一座电子阅览室,被文化部授予“全国二级图书馆”称号;县博物馆通过各种途径收藏文物,现馆藏各类文物1676件,其中二级文物6件,三级文物72件,一般文物1544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3处,被定为“吉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是坚持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每年赠送各类书籍近1000余册给农民朋友,组织1000余场优秀电影和科教片下乡放映,送戏200余场进村演出,既丰富了农村业余文化生活,又学习到了农业科技知识。
基础设施得到全面加强。1993年县图书馆通过各级财政拨款和自筹资金55余万元建成一座建筑面积2300㎡,集办公、阅览、藏书为一体的四层综合楼;1997年该局投资200余万元,兴建一座建筑面积约2800㎡,融办公、节目采编播机房、商业为一体的标誌性建筑——广播电视大楼;2001年县文化馆、县电影公司利用招商引资建设文化商城之际,分别用占地面积1200㎡和2900㎡的旧馆舍置换建筑面积约640㎡和1300㎡的办公场所和影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