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医学部(Peki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 Center),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是中国政府教育部依靠中国自己的力量开办的第一所专门传授西方医学的国立学校。2000年4月3日,原北京医科大学与北京大学正式合併,组建新的北京大学。2000年5月4日,北京医科大学正式更名为北京大学医学部。
北医集教学、科研、医疗为一体,以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为主,学科覆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预防医学、护理学等六大门类,专业齐全,基础医学口腔医学专业实行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分为五年制和八年制两种。北京大学医学部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建设的高等学校,是中国最重要的医学创新研究基地和高级医药卫生人才的培养基地之一,是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成员。北医地处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并在北京市密云区科学城东区建设北京大学医学部(密云校区)。截至2017年12月,北医设有6个学院(部)、6家直属附属医院、4家共建附属医院和14家教学医院。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北京大学医学部
- 外文名:Peki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 Center
- 简称:北医 北大医学部 PKUHSC
- 创办时间:1912年10月26日
- 类别:公办
- 类型:医药
- 属性:双一流
985、211
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 - 主管部门:北京大学
- 现任领导:党委书记:刘玉村
主任:詹启敏 - 专职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 - 硕士点:7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 博士点:6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
- 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3个
二级学科12个 - 院系设定:基础医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等6个学院(部)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8号(100191)
- 院校代码:1045
- 主要奖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2012-2016)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2012-2016)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22项(2012-2016)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30项(2012-2016) - 知名校友:屠呦呦,吴阶平,王夔,韩济生,乔杰
- 学校官网:http://www.bjmu.edu.cn
历史沿革
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是中国政府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办的第一所专门传授西方医学的国立医学校。
1903年,清朝政府在京师大学堂设立医学实业馆,1904年,医学实业馆改称医学馆,迁入北京和平门外八角琉璃井由兴胜寺庙宇改建的馆舍,1907年停办。1910年,此馆舍被施医总局(当时的卫生部门)买去,为日后创立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提供了条件。
北京大学医学部西门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在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风潮下,西医在中国的地位,有了明显的变化。一批从海外留学回来的医学教育家立志通过发展医学事业,增强人民的体质,以洗刷长期压在中国人头上的“东亚病夫”的耻辱。
1912年9月,中华民国教育部电召从日本留学归来正在筹建浙江省立医学专门学校的杭州人汤尔和到京,筹划创立医学校事宜。教育部以价银10,000两购买了已经停办的医学馆馆舍,划拨给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使用,10月16日,中华民国教育部任命组织学教授汤尔和先生为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校长,并于10月26日颁发校章。至此,中国第一所国立西医学校正式诞生。当时教职工9人,首批学生72人。汤尔和在开学典礼上以“促进社会文化,促进文明,减少人们痛苦,用学术来和列强竞争”,定位学校之办学目的。汤尔和在建校后当年,根据医学教育的需要,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了中国的《解剖条例》,多次呈文教育部请求公布,于1913年11月获準公布,是中国第一个解剖法令。
1915年2月,学校诊察所正式开业。1923年9月,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奉命改建为国立北京医科大学校,并首次将医学生学制设为六年制。1927年北京医科大学校与北京所有国立高等学校被改组,合併成立国立京师大学校,成为京师大学校的一个科,更名为国立京师大学校医科。同年,学校附设的诊察所扩充为学校附属医院。1928年11月,京师大学校改组为国立北平大学,医科改为医学院,成为北平大学医学院。1929年,根据北平大学的《组织规程》,规定医学院以研究高深学术,培养医学专门人才为宗旨。1931年,建立中国医学校中第一个法医教研室。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立北平大学西迁,部分医学院师生一同西迁。留在北京的医学院院务完全停顿,1938年1月,当时的教育部将原北京大学和北平大学合併办起“国立北京大学”,医学院为下设的六个学院之一。5月複课,并接收燕京大学和协和医学院师生继续学院的教学。1945年12月北京各公立大学被统一编为“北平临时大学补习班”,北平大学医学院被编为“临时大学补习班第六分班”。
1946年7月,北京大学在北平复校。北平临时大学补习班第六分班连同附属医院一同併入北京大学,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院。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北京大学,独立建院并更名为北京医学院。直属中央卫生部领导,办学经费由中央财政部转中央卫生部拨付。1959年北医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十六所重点院校之一。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全国重点建设10所大学,北京医学院是唯一所医科学校。1985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确立了教育发展改革纲要,明确提出“211工程”,即重点建设若干所大学,使之接近或达到或超过世界一流水平。1996年8月28日,北京医科大学正式通过了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项目的论证,再次成为中国政府重点支持的医科大学。从1991年至2000年4月,校长为血液病学专家王德炳教授。
北大医学部眼视光学院

1996年8月28日,北京医科大学正式通过了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项目的论证。2000年4月3日,北京医科大学与北京大学正式合併,组建新的北京大学。2000年5月4日,北京医科大学正式更名为北京大学医学部。
2016年4月,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教授接替韩启德教授任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至今。
2017年3月26日,北京大学医学部宣布正式成立眼视光学院,并启动硕士研究生招生计画,聚焦眼视光学领域专业人才培养。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

2018年7月,北京大学与密云区达成意向,在科学城东区建设北京大学医学部(密云校区)及生活配套、研究型智慧型医院。
2018年10月24日,由北京大学牵头组建的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在京召开成立大会。
2019年3月29日,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在北大医学部成立。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17年3月,北医设有6个学院(部):基础医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公共教学部、眼视光学院,8家附属医院和13家教学医院。
北医设有10个本科专业: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预防医学、护理学、英语(生物医学英语方向)、医学实验学、医学检验学、口腔医学技术;1个专科专业:护理学。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 |||
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 | 病理学系 | 医学遗传学系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
病原生物学系 | 医学信息学系 | 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 | 生物物理学系 |
中西医结合教研室 | 药理学系 | 神经生物学系 | 心血管所 |
免疫学系 | 细胞生物学系 | 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 |
北京大学药学院 | |||
化学生物学 | 天然药物学系 | 药事管理与临床药学系 | 药物化学系 |
药剂学系 | 分子与细胞药理学系 | ||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 |||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 | 全球卫生学系 |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 |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 |
妇女与儿童青少年卫生学系 | 毒理学系 | 卫生政策与管理系 | 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学系 |
北京大学护理学院 | |||
护理学基础教研室 | 内外科护理学教研室 | 妇儿科护理学教研室 | 护理学人文教研室 |
社区护理学教研室 | |||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 | |||
哲学与社会科学系 | 套用语言学系 | 医学人文学系 | 体育学系 |
医用理学系 | 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 | 医用理学系 | 北京大学医学部性学研究中心 |
北京大学医学继续教育学院 |
临床医院
北京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 | |
第一临床医学院(北大医院) | 第二临床医学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
口腔医学院(北京大学口腔医院) | 临床肿瘤学院(北京肿瘤医院) |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
第三临床医学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 精神卫生研究所(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
第九临床医学院(北京大学国际医院) | 北京大学滨海医院(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 |
北京大学医学部教学医院 | |
第四临床医学院(北京积水潭医院) | 第五临床医学院(卫生部北京医院) |
第九临床医学院(北京世纪坛医院) | 北京大学航天临床医学院(北京航天中心医院) |
北京大学中日友好临床医学院(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 | 北京地坛医院教学医院(北京地坛医院) |
北京大学民航临床医学院(北京民航总医院) | 北京大学首都儿科研究所教学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 |
北京大学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教学医院(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 | 北京大学北京仁和医院教学医院(北京仁和医院) |
北京大学解放军306医院教学医院(解放军306医院) | 北京大学三〇二临床医学院(解放军302医院) |
北京大学北京回龙观医院教学医院(北京回龙观医院) | 北京大学滨海医院(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 |
北京大学中医药临床医学院(西苑)(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
学科建设
截至2016年12月,北医拥有3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2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有6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6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博士后流动站。
- 重点学科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口腔医学、药学、生物学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内科学(肾病, 心血管病, 血液病)、儿科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外科学(骨外,泌尿外)、妇产科学、眼科学、肿瘤学、运动医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
- 学位授权点
博士后流动站: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学、基础医学、药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护理学、科学技术史
专业博士授权点:口腔医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中西医结合、生物学、护理
专业硕士授权点:药学、公共卫生、护理、套用心理、临床医学
教学建设
截至2017年12月,北医共有全日制在校学生9081人,其中博士生2316人、硕士生2581人、本科生3796人(含台港澳侨学生169人),留学生388人;非全日制学生中,成人教育学生1467人,网路教育学生18917人。另外,博士后在站人数159人,2017年累计出站693人。。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德育为先能力为重 推进临床实践教学综合改革”项目获得2014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一等奖。柯杨等《以培养高层次套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临床博士专业学位教育探索与实践》的成果和段丽萍等《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改革与实践》的成果获首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二等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2版)》等五本教材入选第二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书目。
郝卫东荣获第十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称号;人民医院获2013-2014年度北京高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赵姗、陈娟、李颜、郭继鸿、张召锋获2013-2014年度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方爱珍、陈扬霖获2013-2014年度北京高校优秀辅导员。段丽萍获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成立20年突出贡献奖。
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药学、临床医学(北大医院)、临床医学(人民医院)、口腔医学、预防医学
国家级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範中心:生物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教学团队:生理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口腔医学课程建设教学团队
国家级精品课:人体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物化学、口腔正畸学、外科学、医学免疫学、神经生物学、麻醉与重症医学、眼科学、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人体解剖学、神经病学、流行病学、药理学、妇产科学、医学微生物学、儿童口腔医学
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药学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北京大学第二临床学院长学制创新性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示範区
合作交流
截至2016年12月,北医与100多所海外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係,其中有40余所为北医战略合作伙伴,如美国的密西根大学、伦敦国王学院、曼彻斯特大学、爱丁堡大学,奥斯陆大学、杜克大学等。
交流合作的主要形式从以教授与教授间合作的单一模式逐渐转为以教授(实验室)与教授(实验室)合作为基础,重点支持校方合作框架下的团队合作模式,并逐渐倾向于有目的、有重点、有步骤的强强实质性合作。建立了多箇中外合作中心,例如“北京大学医学部-密西根大学医学院转化医学与临床研究联合研究所”、“北京大学医学部-曼彻斯特学术医学中心医学遗传联合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医学部-乌尔姆大学神经科学联合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医学部-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医学研究联合研究所”等。
北医设立了28个学生交流活动项目,与17所协定学校建立了MD-PhD项目,设立了10余项国际交流奖学金项目,搭建起国际医学教育资源共享的平台。通过与中华医学基金会、WHO、NIH、CDC、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保持的良好工作关係,获得了更多的科研与人才培训基金。
教师队伍
截至2016年12月,北医拥有大批国际、国内知名的医学教育、研究、临床方面的专家,其中具有高级职称2394人,两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2人,入选国家“千人计画”5人,“青年千人计画10人,“973”计画和重大科学研究计画项目首席科学家19人,“长江学者奖励计画”特聘教授、讲座教授19人,博士生导师457人,入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画”7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7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生物无机化学及无机药物化学家王夔
病理生理学家韩启德
生理学家韩济生
有机药物化学家张礼和
老年基础医学家童坦君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尚永丰
陆林
中国工程院院士
血液病学家陆道培
精神病学家沈渔邨
泌尿学家郭应禄
病原生物学家庄辉
卫生管理与流行病学家王陇德
詹启敏
乔杰
长江学者
长江学者奖励计画特聘教授(17人):
王宪、叶新山、刘国庆、汪涛、詹启敏、尚永丰、张 毓、杜军保、陆林、乔 杰、黄晓军、王 韵、周德敏、邓旭亮、焦宁、孔炜、陈旻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6年12月,北医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国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4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4个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成立了糖尿病研究中心、医学遗传学中心、衰老研究中心、感染病研究中心、系统生物医学研究所、临床研究所、医学信息学中心、中国卫生髮展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
国家重点实验室: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口腔数位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分子心血管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神经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视觉损伤与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慢性肾脏病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辅助生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再生医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卫生部精神卫生学重点实验室、卫生部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卫生部肾脏疾病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医学免疫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心血管分子生物学与调节肽重点实验室、卫生部生育健康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工程研究中心:卫生部口腔医学计算机套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皮肤病分子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C型肝炎和肝病免疫治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脊柱疾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生殖内分泌与辅助生殖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磁共振成像设备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恶性肿瘤转化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食品安全毒理学研究与评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蛋白质修饰与细胞功能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儿科遗传性疾病分子诊断与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肝硬化肝癌外科基础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骨与软组织肿瘤诊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痴呆诊治转化医学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
科研成果
2012年至2016年度,医学部承担获批各类纵向科研课题1971项,批准经费(部分为预算额)17.799亿元。近五年以北医为主要作者单位发表的SCI论文数7463篇,最高影响因子59.56,一批高水平的论文和综述在《细胞》(Cell)、《科学》(Science)等国际顶尖杂誌发表。
北大医学部

2013年到2017年五年间,北大医学部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获得各级各类科技奖励157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10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省部级科技奖励44项(包括北京市科学技术奖2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3项)以及社会力量设奖103项。2013-2017年度,共申请专利1317项,获得授权1222项,其中国内专利1202项,国际专利20项。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源于1922年7月成立的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图书馆。藏书以生物及医药卫生类为主,截至2010年5月,图书馆共有各类藏书70余万册(含附属医院图书馆)。收藏有中外文纸本期刊近4000种,其中中外文现刊781种。有电子期刊25198种,其中生物医学类电子期刊5000余种。图书馆特藏包括珍、善本古代图书,其中有中国大陆唯一珍善本手抄本《太平圣惠方》一部十函共100卷100册。
1985年,国家教育部在医学部建立了全国唯一的医学外国教材中心。1991年,图书馆被卫生部确定为文献资源共享网路系统华北地区中心馆。1993年被卫生部医学情报工作管理委员会确认为科研成果查新定点单位(北京大学医学信息谘询中心)。1998年教育部决定在北京大学医学部设立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全国医学文献信息中心,作为“211工程”医药重点学科所需文献的保障基地。2010年5月,被评为BALIS原文传递学科服务馆,成为六家学科服务馆之一。
- 学术刊物
期刊杂誌名称 | 主办单位 | 创刊时间 | 地位 |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 北京大学 | 1959年 | 被各检索系统收录情况: 国外:美国医学文献分析和在线上检索系统、美国EBSCO、美国化学文摘资料库及其《化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誌》和世界卫生组织《医学增补文摘》收录、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文献资料库。 国内: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资料库、中国科学引文资料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资料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资料库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5版)核心期刊。也是《中国医学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和《中国药学文摘》收录期刊。本刊全文入编万方数位化期刊全文资料库、中国期刊网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碟版)全文资料库。 获奖情况: 1992年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三等奖,1997年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2004年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首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第二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第三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2003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4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5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 |||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誌 | 中国药学会 | 1985年 | 全国一级学术刊物、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誌 | |||
中国生育健康杂誌 | 北京大学 | 2002年 | 卫生部直属单位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的核心期刊。 |
中国药学(英文版) | 中国药学会 | 1992年 | 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化学文摘》、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波兰《哥白尼索引》、荷兰《文摘与引文资料库》、《中国期刊全文专题资料库》等文摘及资料库收录。 |
中国微创外科杂誌 | 北京大学 | 2001年 | ----------- |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誌 | 北京大学 | 1993年 | 国家级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血液净化 | 中华医学会医院管理学会 | 国家级重点学术期刊、血液净化专业类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 据库统计源期刊、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全文收录期刊、被“中文 生物医学期刊文献资料库-CMCC”收录。 | |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誌 | 1993年 | 自1996年起被编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碟版》,1999年进入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誌 | 中华医学会医学科研管理学会 | 1988年 | 1999年12月,经国务院新闻办、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核备案,本刊由《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碟版)》全文收录。同时,作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资料库》来源期刊全文收录。 |
中国糖尿病杂誌 | 北京大学 | 入选2001年“中国期刊方阵”之“双效”期刊。 | |
中华围产医学杂誌 | 中华医学会 | 1998年 | 自2000年起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资料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碟版)》、《中国科学文献引量评价研究中心》全文收录。 |
中国新生儿科杂誌 | 北京大学 | 1986年 | 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华医学教育杂誌 | |||
生理科学进展 | 中国生理学会 | 1957年 | 入选《美国医学索引》、《美国化学文摘》、中国科学引文资料库、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碟版)、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位化期刊群等。 |
中国心理卫生杂誌 | |||
中国疼痛医学杂誌 | |||
医院管理论坛 |
学部领导
现任领导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詹启敏
北大医学部

医学部副主任:段丽萍、宝海荣、王维民、肖渊、刘晓光、张新祥(兼)、张宁
医学部主任助理:吴明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医学部党委书记:刘玉村
医学部党委副书记:李文胜、徐善东、朱树梅
医学部纪委书记:范春梅
历任领导
姓 名 | 名 称 | 职 务 | 任职时间 | 备注 |
汤尔和 | 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 | 校长 | 1912.10--1915.12 | |
葛成勛 | 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 | 校长 | 1915.12--1916.08 | |
汤尔和 | 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 | 校长 | 1916.08--1922.04 | |
周颂声 | 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 | 校长 | 1922.04--1923.12 | |
洪式闾 | 国立北京医科大学校 | 校长 | 1924.01--1925.08 | |
张黼卿 | 国立北京医科大学校 | 校长 | 1925.08--1926.01 | |
孙柳溪 | 国立北京医科大学校 | 校长 | 1926.01--1927.08 | |
孙柳溪 | 国立京师大学校医科 | 学长 | 1927.08--1928.11 | |
徐诵明 | 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 | 院长 | 1928.11--1932.08 | |
吴祥风 | 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 | 院长 | 1932.08--1937.09 | |
鲍鑒清 | 国立北京大学医学院 | 院长 | 1938.03--1945.08 | |
马文昭 | 北平临时大学第六分班 | 班主任 | 1945.09--1946.09 | |
马文昭 | 国立北京大学医学院 | 院长 | 1946.09--1947.08 | |
沈寯琪 | 国立北京大学医学院 | 院长 | 1947.08--1948.08 | |
胡传揆 | 国立北京大学医学院 | 院长 | 1948.08--1952.12 | |
胡传揆 | 北京医学院 | 院长 | 1952.12--1968.08 | |
阎登山 | 北京医学院革命委员会 | 主任 | 1968.09--1973.12 | 军宣队 |
薛伟民 | 北京医学院革命委员会 | 主任 | 1975.06--1977.09 | |
胡传揆 | 北京医学院 | 名誉院长 | 1979.11--1986.03 | |
马旭 | 北京医学院 | 院长 | 1979.11--1983.01 | |
曲绵域 | 北京医学院 | 院长 | 1983.01--1985.05 | |
曲绵域 | 北京医科大学 | 校长 | 1985.05--1991.06 | |
王德炳 | 北京医科大学 | 校长 | 1991.06--2000.03 | |
韩启德 | 北京大学医学部 | 主任 | 2000.04--2016.04 | |
詹启敏 | 北京大学医学部 | 主任 | 2016.04-- |
文化传统
部徽
北京大学医学部校徽标识图案主体由蛇杖、橄榄枝叶、阿拉伯数字“1912”、圆形外环以及中、英文字组合而成。标识图案借鉴了国际卫生组织通用的标準蛇杖图形,蛇杖与橄榄枝分别象徵生命和希望。彰显出北医学者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双环结构代表北医的凝聚力,同时,也与北京大学校徽相呼应。
1、蛇杖符号:作为医学界最为悠久、最为常用的视觉元素、象徵着驱除病魔、追求健康,体现了北医学者担负生死、救死扶伤的责任,同时也强调了北医的学科领域和行业特徵。
2、枝叶符号:舒展的绿叶象徵生命与健康,表达了对生命的美好寄託,表现了北医学者关爱生命、呵护健康的人文精神;饱满的橄榄枝叶似成熟的稻穀,有北医学术成果丰硕、学生桃李天下的美好寓意。另外通过适当的调整字与图形间的距离使得各元素之间更加严谨,有整体感。标识整体看起来显得饱满、精緻、庄重。
3、蛇的形态是借鉴国际卫生组织通用的标準图形,并做了视觉加工、形态简洁大方,彰显出北医追求健康、呵护生命的积极形象。
绿叶通过视觉加工显得圆润舒展,象徵生命之树长青;绿叶交叉处巧妙地构成了展翅飞翔的鸟的外形,表达了对生命的渴望,也表现出北医学子志存高远,体现了北医的办学理念。
部歌
北医之歌
陈炳桓 词曲(1946级北医校友)
庄严美丽的校园,阳光多明亮,
北医之歌

辛勤慈霭的园丁,哺育我们成长,
你给我的智慧,力量和理想,
一代一代新人,后浪推前浪,
一代一代新人,后浪推前浪,
辛勤慈霭的园丁,哺育我们成长,
你给我的智慧,力量和理想,
一代一代新人,后浪推前浪,
爱母校,爱我母校,
为毕生事业培养栋樑,
你永远放光芒。
校友组织
北大医学部校友组织为北医校友会,成立于1992年9月28日,是经国家教育部、民政部正式批准的社会团体,準予注册登记(登记证:社证字第3921号)。
2004年7月,医学部校友工作开始由专人负责,校友工作办公室正式成立。
2007年10月26日,北医校友会换届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和秘书处,校友会会长是北大常务副校长、医学部常务副主任柯杨教授。
2012年10月26日,北医校友会第五届校友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和秘书处,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常务副主任柯杨当选为会长。
杰出校友
除非专门注明,所有北医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均属生命科学和医学部,所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均属医药卫生工程学部。统计数据截至2006年5月。
- 中国科学院
1.陈慰峰(1995):免疫学家。1958年毕业于北医至今在北医任教。
2.张礼和(1995化学):有机药物化学家。1958年毕业于北医药学系,1967年研究生毕业。至今在北医任教。
3.童坦君(2005):老年基础医学家。1959年毕业于北医,1964年生物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至今在北医任教。
4.蒋丽金(1980化学):化学家。1946-1948年在北医任教。
5.钟惠澜(1955):医学家。1946-1948年在北医任教。
6.林巧稚(1955):医学家。1946-1948年在北医任教。
7.诸福棠(1955):医学家。1946-1951年在北医任教。
8.冯兰洲(1957):昆虫学家。1946-1952年在北医任教。
9.马文昭(1955):组织学专家。1946-1965年在北医任教。
10.刘思职(1957):生物化学家。1946-1983年在北医任教。
11.吴阶平(1980):医学家。1946年至今在北医任教。(两院院士)
12.蒋明谦(1980化学):化学家1950-1956年在北医任教。
13.王序(1980化学):化学家。1950-1984年在北医任教。
14.王志均(1980):生理学家。1950-2000年在北医任教。
15.韩济生(1993):神经生理学家。1953年至今在北医任教。
16.王夔(1991化学):化学家。1953年至今在北医任教。
17.韩启德(1997):病理生理学家。1982年至今在北医任教。
- 中国工程院
18.姜泗长(1995):耳鼻咽喉科专家。1938年毕业于北医
19.胡亚美(1994):儿童血液病专家。1947年毕业于北医.
20.王忠诚(1994):神经外科专家。1949年毕业于北医.
21.王澍寰(1997):手外科专家。1950年毕业于北医。
22.沈渔邨(1999):精神病学家。1951年毕业于北医。1955年至今在北医任教.
23.安静娴(1997):医药工程学专家。1952年毕业于北医。
24.李连达(2003):中药学家。1956年毕业于北医。
25.于德泉(1999):天然药物化学专家。1956年毕业于北医。
26.郭应禄(1999):泌尿外科专家。1956年毕业于北医,1963年研究生毕业。至今在北医任教。
27.陈君石(2005):营养学家。1956年毕业于北医。
28.钟南山(1996):呼吸疾病专家。1960年毕业于北医,1960-1970年在北医任教。
29.程书钧(1999):肿瘤病因专家。1962年毕业于北医。
30.高润霖(1999):心血管内科学专家。1965年毕业于北医。
31.刘昌孝(2003):药学专家。1965年毕业于北医。
32.巴德年(1994医药卫生学部,工程管理学部):肿瘤免疫学专家。1967年毕业于北医。
33.翁心植(1997):内科学专家。1946-1949年在北医任教。
34.张金哲(1997):小儿外科专家。1946-1956年在北医任教。
35.吴阶平(1995):泌尿外科学家。1946年至今在北医任教。(两院院士)
36.李载平(1995):分子生物学家。1947-1949年在北医任教。
37.楼之岑(1994):生药学家。1951-1995年在北医任教。
38.陆道培(1996):血液病专家。1958年至今在北医任教。
39.庄辉(2003):流行病学家。1963年至今在北医任教。
- 中国中医科学院
1.屠呦呦,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2015年10月5日17时30分,北京大学校友屠呦呦因在疟疾治疗研究中的突出贡献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也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