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于2007年5月在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系基础上建立。城市与环境学院以地理学为主体,还包括环境科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建筑学、景观设计学等多种相关学科,具有理、工、文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学院中既有老一辈的学界泰斗,又有一大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尤其是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优秀学生,城环学院完全有能力建设一个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学院。2011年与校内其他学院联合建设了首批生态学一级学科。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 英文名:The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t Peking University
- 简称:北大城环学院
- 创办时间:2007年
- 类别:公立大学下属学院
- 学校类型:理工
- 属性:211、985
- 所属地区:中国北京海淀区
- 现任校长:院长 贺灿飞
- 主管部门:北京大学
- 硕士点:8
- 博士点:7
- 专职院士:5
- 主要院系:城市与区域规划、城市与经济地理、资源与环境地理、生态学系
- 本科专业:5
- 一级硕士点:地理学、生态学
- 一级博士点:地理学、生态学
- 国家重点学科:地理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 基金创新群体: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
历史沿革
城市与环境学院的历史沿革最早可追溯到1904年在京师大学堂文学科中设地理学门。[据王恩涌考证:1904年仅仅是个计画,并未实现。在北大讲地理课的是张相文教授,他1917-1919年在北大讲授《中国地理沿革史》,编有《中国地理沿革史》讲义。学科发展历史与清华大学的地理系和燕京大学的历史系有直接的渊源。
清华大学于1928年成立地理系,着名的地质学家翁文灏担任第一任系主任。地理繫于1929年招收学生。由于系的发展,到1933年,在学科上有了扩大,下设地理、地质、气象三个组,分别培养地理、地质、气象方面人才,改名为地学系。
抗日战争开始后,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合併,于1938年4月在云南昆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原清华地学系与北大地质系合併为地质地理气象学系。抗战胜利,三校回迁,原清华地学系与北大地质系各回本校。清华原地学系的气象组遂单独成系。
1950年初,因当时国家急需地质人才,清华地学系中的地质组遂单独成立地质系,地学系只留有地理组。
1952年,为适应国家建设,全国高校进行大调整,原清华的地学系调整到北京大学,与燕京大学历史系少数教师一起成立的地质地理系。当时,学习苏联培养人才的经验,地理学遂採取按二级学科成立专业,分别制定教学计画以培养专门人才。在地质地理系,1952年设有自然地理专业。1955年又设立了经济地理与地貌两专业,同时引进部分地质学教师,开始招收地质专业学生。这种方式是我国地理学高等人才培养上重要变化。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高校于1966年停止招生。
北大地质地理繫于1972年开始恢复招生。当时,考虑到世界已开发国家在环境污染、城市化与卫星遥感技术等方面对地理学发展的影响,遂确定地理学的专门人才培养採取理科专业与套用相结合,自然地理与环境保护结合,经济地理与城乡规划相结合,地貌与遥感技术相结合以培养理科套用人才。这使地理学人才培养又提高到一个新阶段。它不仅是文、理结合,而成了文、理、套用、技术大综合的新时代。
1978年,地理学方面的学科与地质学方面的学科分别成立地理系与地质系。地理系下设自然地理、地貌和经济地理三个专业。随着学科发展日益重视套用的趋势,也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一老学科的新变化,于1989年将地理学系改名为城市与环境学系。
由于国家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北大在2002年将原城市与环境系与环境科学中心合併成立了环境学院。2007年5月,学校决定将环境学院的两部分分开,原城市与环境学系所属部分成立了城市与环境学院。
学院目标
学院建设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创世界一流为目标。紧密结合国家需求,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科研条件建设,大力提高城市与环境学院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水平,积极推动学院与国际一流大学的交流与合作。通过3-5年的努力建设,使学院的师资队伍水平、设施水平、教学研究水平和主要学科方向的水平保持国内领先水平,某些方面争取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全方位多层次国际化的建院模式
学科建设将在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实施全方位和多层次的国际化战略。採用国际通行的办学模式和评估体系,加强与国际一流大学、科研院所、管理机构和企业的联合办学和开展实质性合作研究,建立国内和国际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推动学科建设的国际化。
突出中国特色、发挥学科综合优势
学院建设注重国际经验与中国国情的结合。在学科建设中将注重已有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扶持和培养某些国家急需的学科和重要的新兴学科。发挥学院学科齐全的优势,学科布局注重文、理、工相关学科的结合。
科研成果
2001年以来,每年都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重大研究计画项目得到批准,其中2004年获得批准的重点项目3项,重大研究计画项目1项,2005年获得重大研究计画项目2项。2008年获批准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2001-2004年每年参与和主持的863、973项目均在2项以上。直接进入本院的横向项目平均每年在15项左右。
2003年,本院共有2个项目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分别是陶澍教授牵头的“重金属形态的时空分异、影响因素及生态效应”以及方精云院士牵头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植被生产力的研究”,另有蔡运龙教授牵头的“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可持续性的区域评价、区域战略及操作途径”获该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5年,方精云院士牵头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碳循环的研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许学工教授参与的(排名第四)“渤海西南岸滨海油区环境演变卫星监测及预测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城市与环境学院基础研究与套用研究并举,两方面的科研经费接近。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部、环保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等部委以及地方政府委託项目,学院每年直接使用的科研经费维持在6000余万元,2012年科研经费近8000万元。每年都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重大研究计画项目得到批准。
学院在国际、国内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均呈稳步增加的趋势,全院每年在sci和ssci收录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2011年以来发表论文的平均影响因子大于3.0。方精云院士和朴世龙教授曾在science和nature等顶尖刊物上发表论文共6篇。
学院概况
前城市与环境学院共有教职员工99人,其中教授42人(含研究员7人)目,副教授31人(含副研1人),讲师9人。现有师资队伍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含双聘2人),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4人,百人计画研究员6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外籍教师1人,以及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
学院下设4个系、一个研究所,即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城市与经济地理系、资源与环境地理系、生态学系和历史地理研究所。另有地理科学研究中心、城市规划设计中心十多个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也是落在城市与环境学院下面,招收硕士(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和博士(人文地理学专业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方向,导师:张永和)。
学院拥有地理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国家重点学科。2011年与校内其他学院联合建设了首批生态学一级学科。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貌第四纪、历史地理、城市与区域规划、环境科学、生态学等学科,涉及资源、环境、生态、城市等多个领域。学院有地理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和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人地系统与环境遥感实验室。
在教学方面,学院根据国家建设需求和科学前沿设定专业。

本科生有5个专业:环境科学、生态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科学、城市规划。
硕士研究生有8个专业: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环境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地貌与环境演变、城市与区域规划、第四纪地质学、生态学。
博士研究生有7个专业: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环境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地貌与环境演变、第四纪地质学、生态学。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承担大量国家重要科研项目和国际合作,发表大量高水平研究论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内的多项奖励,为国家的决策提出科学依据。
院系概况
城市与环境学院目设有5个本科专业,学院现有本科生近450人。
学院设有8个硕士研究生专业: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第四纪地质学、历史地理学(地理学)、地貌与环境演变(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地理学)。共有在读硕士生约300人。
学院设有6个博士研究生专业: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环境地理学(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地理学)、地貌与环境演变(地理学)、第四纪地质学。共有在读博士生170余人。
学院还设有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
在“211工程”和“985”计画的支持下,学院的硬体条件得到了迅速改善,为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奠定了基础,北京大学生态与环境研究网路塞罕坝实验站现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大老岭实验站也已启动,为学生的生态、环境和地理学的实习提供了条件。学院还建立了人地系统与环境遥感实验室,供学生开展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城市设计方面的实验。
师资力量
城市与环境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有院士3名、长江学者5名、杰出基金获得者11名(包括3名海外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跨世纪人才、新世纪优秀人才共2名。“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创新群体”和“中国陆地植被时空格局与生态功能”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
学院中既有以侯仁之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学界泰斗,又有一大批中青年学术骨干。他们活跃在资源、环境、生态和城乡规划等各个领域,既推动着地理学及相关的资源、环境、生态和城市规划等学科的理论创新,又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学院中既有以侯仁之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学界泰斗,又有一大批中青年学术骨干。他们活跃在资源、环境、生态和城乡规划等各个领域,既推动着地理学及相关的资源、环境、生态和城市规划等学科的理论创新,又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学院课程
课程名称:美术与製图
课程名称:建筑概论与初步
课程名称:城市规划原理
课程名称: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课程名称:总体规划课程设计
课程名称:详细规划课程设计
课程名称:城市设计
课程名称:城市游憩空间与旅游规划
课程名称:社区空间规划与设计
课程名称:区域规划原理
课程名称: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
课程名称:城市基础设施系统规划
课程名称:景观规划与设计
课程名称:规划机助技术(规划CAD)
课程名称:气象气候学
课程名称:气象气候学实习
课程名称:水文学与水资源
课程名称:土地利用规划学(Land Use Planning)
课程名称:土地评价与管理(Land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课程名称:乡村地理与乡村发展
课程名称:中国自然地理(Physical Geography of China)
课程名称:自然保护学
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
课程名称:自然灾害风险评价
课程名称: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课程名称:自然资源学原理(Principles of Na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
课程名称:地球概论
课程名称:地貌学
课程名称:环境演变与全球变化
课程名称:沉积与环境
课程名称:中国地貌与第四纪环境
课程名称:现代自然地理学实验方法
课程名称:海洋资源与环境
课程名称:生物地理学
课程名称:环境规划(不要)
课程名称:环境学基础
课程名称:遥感基础与图像解译原理
课程名称:植物学(上)
课程名称:植物学(下)(分类与地理)
课程名称:土壤学与实验
课程名称:普通生态学I (总论、个体、种群)
课程名称:普通生态学 III(景观、区域及全球生态学)
课程名称:野外生态学
课程名称:生态学实验技术(包括实验)
课程名称:生态学数量方法及主要软体套用
课程名称:城市生态学
课程名称:生态工程学
课程名称:经济地理学
课程名称:经济学基础
课程名称:城市规划原理
课程名称:房地产开发与管理
课程名称:人口地理学
课程名称:区域规划原理
课程名称:城市空间与结构
课程名称:工业地理学
课程名称:城市基础设施系统规划
课程名称:人文地理学
课程名称:交通运输地理学
课程名称:社区空间规划与设计
课程名称:房地产估价
课程名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
课程名称:经济地理研究方法
课程名称: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
课程名称:城市游憩空间与旅游规划
课程名称: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课程名称:行销地理学
课程名称:城市社会地理学
课程名称:城市详细规划课程设计
课程名称: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
课程名称:城市设计
课程名称:景观规划与设计
领导机构
党政领导
院长:傅伯杰
分工:主持学院行政工作,负责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
常务副院长:贺灿飞
分工:协助院长主持学院行政工作,负责学院财务、国际合作/外事、社科
副院长:李本纲
分工:负责本科生、实验室、国内合作/产学研
副院长:李双成
分工:负责研究生、博士后
副院长:刘鸿雁
分工:负责科研、985/211相关、信息化
副院长:金鑫
分工:负责行政、校友、国内合作、安全保卫、基建、房产、基金会、保密资料室
党委书记:刘耕年
分工:主持党委全面工作、负责人事工作
副书记:陈耀华
分工:负责统战、纪委/监察、工会
副书记:樊志
分工:负责学生工作、组织、宣传、团委
委员会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学术委员会
主席:方精云
副主席:傅伯杰、贺灿飞
成员:邓辉、冯长春、吕斌、陆雅海、刘耕年、陶澍、王仰麟、周力平、
陆大道(校外专家)、秦大河(校外专家)、郑度(校外专家)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聘任委员会
主任:傅伯杰
成员:方精云、贺灿飞、刘耕年、刘鸿雁、林坚、陶澍、唐晓峰、王学军、王仰麟
北京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地理学分会
主席:刘耕年
副主席:李双成
委员:冯长春、柴彦威、邓辉、林坚、刘鸿雁、陶澍、周力平、李贵才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
主任:贺灿飞
副主任:李本纲、李双成
成员:曹广忠、邓辉、李喜青、李有利、林坚、蒙吉军、唐艳鸿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学生奖励奖学金评审委员
主任:刘耕年
成员:曹广忠、樊志、李本纲、李双成、李喜青、林坚、蒙吉军、唐艳鸿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党委委员会委员
书记:刘耕年
副书记:陈耀华、樊志
委员:邓辉、刘萍、刘耕年、陈耀华、金鑫、贺灿飞、曹广忠、蒙吉军、樊志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安全委员会委员
主任:刘耕年
副主任:刘鸿雁、樊志、金鑫
委员:唐艳鸿、李喜青、蒙吉军、林坚、曹广忠、刘雪萍、谢建民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安全委员会下设安全工作组成员
组长:刘雪萍、谢建民
组员:贾小新、王宇凡、张家富、吉成均、赵昕奕、郑成洋、刘煜、付晓芳、刘燕花、蒙冰君、朱江玲
校园环境
北京大学是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的研究型大学,在借鉴环境研究和生态保护的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对于绿色校园建设的独到理解。“绿色校园”建设的宗旨主要在于加强校园有关环境生态方面的科学研究,注重环境保护人才队伍的培养,提高师生环境意识,并带动全社会共同营造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
学校地址
北京大学东门内逸夫二楼(理科三号楼)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