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龙属(Lambe, 1910)是甲龙科下的一个属,又名优头甲龙,是甲龙科下最巨大的恐龙之一,体型与细小的象相若。它亦是甲龙下目中有最完整的化石纪录,包括它的尖刺装甲、身体低及巨大的棍棒尾巴。由找到的化石标本显示包头龙过着孤独的生活,虽然全副武装,仍可以轻巧地快速前进。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包头龙
- 拉丁学名:Euoplocephalus
- 别称:Euoplocephalus
- 界:动物界
- 门:脊索动物门
-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 纲:蜥形纲
- 亚纲:双孔亚纲
- 目:鸟臀目
- 亚目:装甲亚目
- 科:甲龙科
- 分布区域:加拿大;美国
- 发现者:Lawrence Morris Lambe
- 发现时期:1902
- 生存时期:上白垩纪坎帕阶
- 食性:草食性恐龙
形态特徵
形体特徵 恐龙体长: 6米
恐龙体重: 3吨
恐龙食物: 低矮的蕨类等植物
生存:
生存年代:白垩纪晚期
生存地点:加拿大;美国
辨认要决:
尾巴的尾端有沉重的骨锤
鸟臀目·甲龙类·甲龙科
包头龙属(Lambe, 1910)是甲龙科下的一个属,又名优头甲龙,是甲龙科下最巨大的恐龙之一,体型与细小的象相若。它亦是甲龙下目中有最完整的化石纪录,包括它的尖刺装甲、身体低及巨大的棍棒尾巴。人类与包头龙的身型比例。在甲龙下目中,只有多智龙及甲龙是较包头龙为大。包头龙约有6米长及重2吨。它的身体阔2.4米,身体低及四肢短。后肢比前肢大,四肢都有像蹄的爪。于1996年,在玻利维亚苏克雷发现了甲龙类的脚印,估计包头龙是以一般速度行动。它的头颅骨像其他的甲龙下目是扁平、厚及呈三角形的,只有很小的空间存放脑部。口部是有角的喙,牙齿很弱小及像钉子。它的颈部很短。
包头龙和禽龙

包头龙类的整个头部及身体都是由装甲带所保护,不过却仍保持了一定的灵活性。它是首个甲龙下目与其装甲一同被发现,这些装甲更可以覆盖其眼帘。每一个装甲带是由嵌入在厚皮肤上的厚椭圆形甲板组成,皮肤布满只有10-15厘米的短角刺(像鳄鱼)。除了这些角刺外,包头龙的颅后亦有大角。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包头龙棍棒尾巴它的尾巴末端是一个骨质的棍棒。尾巴有发达的肌肉,棍棒可以随意的向两边挥动来防卫。重装甲下由很多骨头融合起来支援。脊椎与肋骨合併在一起,在臀部的几节脊骨则连合在一起形成一根棒子。尾巴是由硬化的组织组成,与尾骨结合在一起。
甲龙类是些身披重甲的食素恐龙,包头龙更是发展到连眼脸上都披有甲板,真正地将整个头部都包裹起来。它全长6米,除从头到尾被重甲覆盖外,还配有尖利的骨刺,简直就像身上插着匕首。它的尾巴更像一根坚实的棍子,尾端还有沉重的骨锤,遇到大型食肉恐龙的袭击时,它会奋力挥动尾棍,用力抽打袭击者的腿部。像其他甲龙一样,它也有水桶般的身躯,里面装着十分複杂的胃,用来慢慢消化食物。
栖息环境
包头龙生活于8千5百万至6千5百万年前,上白垩纪坎帕阶至麦斯特里希特阶。包头龙是草食性的恐龙。它的鼻子结构複杂,可能它的嗅觉很灵敏。四肢很灵活,有可能用作挖掘坑洞。由于牙齿很弱小,故它们可能只吃低身的植物及浅的块茎。由于所有骨骼在发现时都是分离的,一般估计甲龙下目都是独居的。但是于1988年发现22头绘龙幼体族群后,可见包头龙亦有可能是,或最少是在幼体时以族群生活。
包头龙

包头龙只有腹部是没有装甲的。就像箭猪一样,要伤害它就必须将它反转。在加拿大艾伯塔省进行的恐龙骨骼研究支持这个观点,显示在鸭嘴龙上有很多咬痕,而甲龙下目则没有。有推测指包头龙的灭绝是因暴龙强劲的颚骨力量。狩猎包头龙是很危险的,因为它的尾巴一摇就可以造成严重的伤害。
物种学史
古生物学家劳伦斯·赖博(Lawrence Morris Lambe)于1902年发现首个包头龙的标本(即完模标本),并命名为“Stereocephalus”。但是这个名称已被使用,故于1910年更名为包头龙。这个名字在很多时都被误拼。它曾一度被认为是甲龙。
模式种是E. tutus。第二个物种是E. acutosquameus,是于1924年被发现。虽然两个物种的尾巴棍棒形状不一样,但它们却有可能是属同一物种。一些被认为是多智龙及甲龙的标本,亦有被指是属于包头龙。
在加拿大艾伯塔省及美国蒙大拿州一共发现了超过40头包头龙的化石,使得它成为最多资料的甲龙下目。这些化石包括15个头颅骨、牙齿及一个接近完整的骨骼连同装甲。特别是尾巴棍棒最为普遍。
关于包头龙的简化演化分支如下:
鸟臀目Ornithischia
装甲亚目Thyreophora
甲龙下目Ankylosauria
结节龙科Nodosauridae
甲龙科Ankylosauridae
多刺甲龙亚科Polacanthinae
(加斯顿龙)甲龙亚科Ankylosaurinae (例如甲龙与多智龙)